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首页> Guangming Online> Special> 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征文活动> 成果展示 > 正文

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来源:光明网2024-06-11 17: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一重要论述为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文明交流互鉴,与人类历史进程相伴而生,与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步如影随形,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任何文明,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和民族,都离不开流动和开放。如同生命有机体需要新陈代谢一样,文明也需要通过交流互鉴实现新陈代谢和可持续发展。如果一种文明长期自我封闭,就会走向衰落,这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一条重要规律。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一种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西文明交流互鉴源远流长

  早在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就出使西域,历经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将西域物种和异域风俗带回中原,是中原涉足西域诸国的第一人,开拓了流芳千古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是人类文明史上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长安是唐代拥有近百万人口的世界大都市,大街上随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地的使节、僧侣、商客、学者,饭店和酒肆贩卖着西域宝石、玛瑙、香料的波斯商人比比皆是。最多的时候长安城有三万多名留学生,其中日本留学生就先后来过1万多人,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的200多年里,日本多次向中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向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这就是至今的日本京都与奈良唐风依旧的原因。唐代玄奘西天取经,佛教文化在他艰辛的传播中与当地文明交流融合,为佛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作出了重要贡献。唐代的京城长安向世界展现的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恢宏气象,唐朝也因与世界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从而使唐朝创造了中华文化的高峰。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等引进西方天文、历法、农田水利等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农耕文明的进步。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开启了人类航海史上盛况空前的壮举,遍访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远航船队满载丝绸、瓷器、铁器、金币等货物,每到一地就以丝绸等物馈赠给各国君主或地方首领,邀请各国到中国进行贸易活动,回国时随船带回大量的异国他乡土特产品,如象牙、香料、宝石、书籍等等。所到之处,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谐和万邦”的和平文化,从来没有掠夺过他人一分财富,从来没有占领过别国一寸土地,从来没有伤害过一个无辜百姓,而是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担负起了传播中华文明、促进各国通商、架设友好桥梁、积累航海经验、打通海上交通的文明使者的使命,为中华文明与西洋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内在原因。

  二、中华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影响世界

  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鉴史。中华文明早在2000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对西方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丝绸之路东起我国内陆长安、洛阳,经甘肃到达西域,从西域向西绵延数千里到达地中海沿岸,穿越不同地域、多种民族、多个宗教、多维文化,把古老中华文明与遥远的西方文明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多样性文明促进了古丝绸之路沿线多元文化交融交流交往,为西方文明注入了丰富的养料、提供了强劲的生长动力。

  一是促进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丝绸及其生产工艺通过古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据《中国波斯文化交流史》记载:公元6世纪时,来到中国的东罗马传教士,在掌握了养蚕、缫丝和织绸等生产技术后,带回给拜占庭国王。而中国特有的丝绸生产工艺和纺织技术在传入西亚、印度和欧洲的同时,他们也结合本民族毛纺织技术,创造性地发明了波斯锦。二是造纸术通过西域向西方传播。公元11世纪中国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之后,对欧洲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欧洲文艺复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是中国印刷术的西传加快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对推动欧洲科技发展特别对文艺复兴起到了巨大作用。四是中国的水稻、茶叶、瓷器、布匹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的水稻种植技术通过西域向西方传播,如今水稻已经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大面积种植,这是中国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馈赠。通过丝绸之路,古老的中华文明传播到了西方世界,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迅速发展。

  三、西方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影响中国

  中华文明在通过海陆丝绸之路走向西方的过程中,西方文明也通过海陆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中华文明在向世界进行文化馈赠的同时也在接受来自世界其他文化的馈赠。

  一是西方物产传入中国。西红柿、玉米、胡桃、胡椒、胡萝卜、茄子、黄瓜、葡萄、大蒜,菠菜,香菜、蚕豆、豌豆、菠萝、草莓、木瓜、西瓜、向日葵等我国百姓生活离不开的作物都是从国外传入的。新疆著名的汗血宝马也是汉代从中亚大宛国引进的良种马。二是西方科技文化传入中国。波斯的“纬锦”纺织技术传入我国,逐渐取代我国以“经锦”为主的纺织技术,成为我国纺织技术的主流。纺织技术从“经锦”到“纬锦”的发展变化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事实。古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用于计数计算的阿拉伯数字也是在印度人发明后经阿拉伯人传入到我国的。琵琶、胡琴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变为中国人熟悉的民间乐器,阿拉伯天文学、数学、化学等技术的传入,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神秘的龙涎香曾是阿拉伯帝国向唐朝皇帝赠送的珍贵特产,宋代的中国药铺中也出售来自阿拉伯的药品。一手捧着《古兰经》,一手拿着香料盒的阿拉伯商人,沿着漫长的丝绸之路,不仅带来了异国的香薰,还有阿拉伯文化。阿拉伯鼎盛时期的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在中国家喻户晓。三是西方宗教传入我国。外来宗教没有传入中国之前,我国上层社会普遍研习儒家经典,民间百姓普遍信仰道教和萨满教。以佛教为主的多种外来宗教传入之后,东西方文化通过宗教的因素得以碰撞和融合。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世纪,来自波斯的祆教最先传入新疆,对新疆百姓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公元前1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佛教在向中原内地传播过程中,也带来了希腊雕塑艺术与印度佛教经典相融合的犍陀罗艺术,这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还有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景教在中国传播的盛况,也表现了唐朝对外开放包容的胸怀。历史证明:中国古代通过瓷器、丝绸、茶叶等文化与西方文明建立了密切联系。包括书法、音乐、舞蹈、武术、戏剧等文化形式和各民族特色文化产品,都可以架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历史上中华文明一直与世界文明进行着交流与互鉴,在此过程中,中华文化因不断地吸纳来自世界的优秀文化元素而充满生机活力,而世界文化也因中华文化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正因为不同文明之间有交流互鉴,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实现共同进步,人类才创造出了各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人类文明。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不断演进的今天,必须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国家歧视、文明歧视,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才能创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馥郁芬芳的人类文明百花园。

  (作者杨正权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 责编:吴熙璐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