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前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化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中,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为高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之一,其成功实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支撑,而数字化管理下的高校教育正是这一战略推进的关键所在。数字化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引入,不仅革新了教学与管理模式,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在数字化管理的框架下,人才培养与输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一环。高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灵活性和远程教育的广泛覆盖性,开设面向乡村振兴的专业课程,如现代农业技术、智慧农业管理、乡村旅游规划与营销、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等,将这些课程进行整改,为学生提供进行实践的平台,还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线上模拟实训、线下到乡村进行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高校与地方农业企业、乡村旅游机构、乡村优秀代表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积累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高校应建立健全毕业生返乡创业和就业的激励机制,在高校学生毕业后为其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可以借助政策宣讲、创业指导、资金扶持、项目孵化等一系列支持措施,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在乡村还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振兴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毕业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领域,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增长点。同时,在高校可以建立校友网络,为回乡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持续的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服务,形成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确保人才回流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利用数字化平台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为乡村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增添强劲动力。首先,数字化平台能够打破传统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壁垒,通过云端数据库和在线协作工具,高校科研团队可以实时分享研究成果,与乡村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农户以及农业企业保持密切沟通,确保科研方向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以大数据分析为例,高校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农业种植数据,如土壤成分、气候条件、作物生长周期等,能够为乡村地区提供精确的种植建议,如最佳播种时间、适宜的作物种类选择、病虫害预测与防治等,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智能农机的研发与应用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领域。高校与企业合作,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研发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机施肥喷药等智能设备,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通过精准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此外,数字化平台还为农业技术培训提供了便利渠道。高校可以制作一系列农业技术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甚至是虚拟现实(VR)培训模块,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电脑学习最新的农业技术,快速掌握现代化农业管理知识,提升整体农业科技水平。
高校凭借其科研优势与人才资源,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双方合作建立乡村大数据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乡村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流动、经济发展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精准识别乡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等,还能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如优化村庄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等,确保乡村治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针对农村地区信息服务相对匮乏的现状,高校与地方政府携手开发了一系列旨在改善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信息服务平台。例如,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提升农民收入。同时,利用平台还能为消费者提供原生态、高品质的农产品信息,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此外,开发的健康医疗服务平台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远程医疗、在线问诊、健康知识普及等功能,有效缓解了农村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提升了乡村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数字化管理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还显著改善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了城乡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为乡村居民创造了更多福祉,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下沉到乡村地区的过程中,确保内容与当地实际需求的高度匹配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要求开发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入理解乡村的特殊性,包括地域文化、经济状况、教育资源现状及村民的实际需求,从而避免“一刀切”的普遍化做法,实现教育内容的本土化、实用化和个性化。首先,进行细致的需求调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社区参与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基础教育的补缺、职业技能培训、农业技术提升、健康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开发的内容能直击乡村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其次,内容设计应贴近乡村生活实际。教育内容应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场景,如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开发关于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营销的数字化课程;或根据乡村文化特色,设计传承民俗、手工艺的教学资源,让学习内容既有实用性,又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文化认同感。再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考虑到乡村地区可能存在的网络不稳定、设备不足等问题,数字教育资源应灵活多样,要有适合在线学习的视频课程、互动问答,也要有便于离线使用的电子书、音频材料等,确保在不同条件下都能有效使用。最后,建立反馈与迭代机制,定期收集乡村使用者的反馈,评估教育资源的实际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内容,确保资源能够随着乡村发展需求的变化而持续升级,形成一个动态调整、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数字化管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专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途径,有效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面对挑战,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优化策略,确保数字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作者:张晓颖,衡水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柳 谦,衡水学院外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侯绪刚,衡水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