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2021年—2035年)》(以下简称二绿地区规划)是聚焦绿隔的专项规划,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对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长春认为,当前,绿隔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二绿地区规划的出台将更好引领未来的绿隔建设。
立足首都发展新阶段 跨区实施绿色生态蓝图
二绿地区是五环路至六环路之间以九条楔形绿色廊道为主的地区,面积约910平方公里,涉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强化新城与新城之间、新城与中心城区、新城与副中心之间的绿化隔离,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发展的关键地区。
“二绿地区规划不是机械地划线,而是根据发展区域的特点和城乡人口的分布,结合自然条件、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形态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冯长春说。
据了解,二绿地区规划编制是站在首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空间价值逻辑和实施工作逻辑并重,系统谋划的超大尺度绿色生态空间的规划蓝图。
“通过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绿隔规划建设,将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和共享性。”冯长春表示,按照规划,二绿地区将建设9个公园群、百个全龄友好的无界公园。借助这些公园,可以丰富体育文化、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营造多维度的观光体验,提供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同时,改善城市小气候条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升城市洪涝韧性,形成安全、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格局。
冯长春表示,相比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国外大城市绿隔的建设实施历程,首都绿化隔离地区具有空间规模大、与市中心距离近、城绿关系紧密、生态价值优和生态服务功能强的特点。同时,在绿隔离建设过程中,政府发挥了积极的主导作用,保证了绿隔的空间完整性和规划建设的细颗粒性。
提升空间利用效率 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是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冯长春介绍,早在1958年《北京城市规划初步方案》就首次提出绿化隔离地区建设理念。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包含两道绿化隔离地区,习惯上自内而外分别简称一绿地区、二绿地区,1994年一绿地区开始建设,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首次确定二绿地区建设目标,明确了减量提质增绿目标任务。他认为,二绿地区规划有助于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冯长春看来,绿隔地区的建设首先会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人居环境。他举例道,处在绿隔地区的村庄相对老旧,基础设施也不完善,而通过绿隔的建设,可以对村庄进行治理,这样不仅增加了绿色空间的面积,同时也让附近村庄的居住环境和村民生活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绿地区规划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冯长春曾多次参与深入实地勘察调研分析。他介绍,在绿隔地区,不仅存在很多农村,也有很多外来人口。通过绿隔的建设和整治,可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绿隔地区的产业发展将更加绿色,使得这些产业可以更好为城市和农村地区服务。
“二绿地区规划可以更加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盘活存量土地,土地价值得以更大的显现,地区空间发展弹性和韧性增强。”冯长春说,过去使用的土地面积很大,但是产出效率很低,是一种粗犷低效的土地利用。现在通过建设改造,让空间利用效率更高,推动人民生活水平和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