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北京绿隔主要特点
“北京绿隔”是北京市政府为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而规划实施的一项重点工程,其紧连北京城区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是北京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典型代表。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发展规划——重点区域示意图。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
一是空间布局方面。北京绿隔关注城乡结合地区的生态环境、景观绿化、生态修复和体验式建设,形成以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廊道,采用湿地、水域、森林、湖泊、山地、草原和场地(生产性、野外体验、休闲健康等等)等方式进行空间布局。绿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连接了不同地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构建了空间与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体系。
二是生态修复方面。北京绿隔内的生态修复是北京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意识的重要举措。北京市在绿隔内建设了多个生态湿地,实现了生态水循环、水生态调节、水源保护和景观效益的综合体现。同时,北京市也在管理绿隔林业过程中,保护和改善森林资源,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绿隔的生态修复不仅保护了北京市自然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市民的自然保育意识。
三是产业发展方面。北京绿隔内较有代表性的是不同于一般城市规划用地类型的绿隔内产业用地(F81),这些地块在保证绿地功能的前提下,还给企业提供了土地资源。其旨在为绿隔实施过程中的失地农民提供就业与收入的保障,避免城乡结合部产业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例如,绿化带沿线的开发商需要定期将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绿化和公园建设。在这类土地的建设中,开发商可以在保护绿地的同时开发高品质的物业产业类型。
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减量提质规划——“生态+” 产业功能单元规划示意图。来源: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网
对于上海新城绿环规划建设的思考
为推动区域高质量绿色生态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上海市提出了“五个新城绿环”的规划设计理念,构建上海公园城市“一大环+五小环”的绿色生态格局,也是大力推动上海五大新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总体布局。来源:上海规划资源
一是空间布局方面。上海新城绿环的空间格局有利于解决土地资源极其紧张的上海新城的生态环境问题。北京绿隔的空间布局是超大城市外围同心圆式的环状生态空间;上海新城绿环是依托城市外围的大型生态空间,新增构建的五个相对小一些的环状生态空间,规划了公园绿地和包含林地耕地等农用地的类型,充分利用了城市周边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复合的城市场景,防止了城市化的持续过度集中,还减少了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让城市居民可以有更多的展开面接触到更多的绿色空间、增加对城市与乡村的多重生态体验,改善生活品质。因此,上海新城绿环在高密度的空间格局下亦具有因地制宜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二是生态修复方面。北京绿隔工程是一项成功的生态修复工程,上海新城绿环要学习北京绿隔开展超大城市的生态修复,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入手。第一是尊重自然,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在上海新城绿环内确定各类用地规模时通过对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科学评估,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修复和耕地保护,使之达到一个科学的平衡状态,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例如,尊重城市现有的农业空间,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筑牢耕地保护红线。第二是局部引入公园绿化。对适宜的点状绿地进行改造,建设公园和休闲广场,增加绿色覆盖率,为市民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例如引入“大师园”形式的高品质公园。第三是水资源保护。对于生态水体,可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方案,例如固土防护、利用现有水生环境、保护野生动物等。第四是构建富有生态特色的建筑和公共空间建设。例如采用低碳、绿色和环保的设计理念,结合功能需求推广绿色建筑,同时也要考虑建筑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五是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企业和其他组织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同时更好地维护环境生态的平衡。
三是产业发展方面。上海新城绿环内不仅应提升生态建设、营造人文氛围,还应建立多元化的功能:增加人气活力,将产业功能融入其中,满足城市活动的多元化需求。尤其建议应认真研究借鉴北京绿隔内的产业用地(F81)模式,赋予其特殊的政策,使之不仅成为人与自然的交流空间,更要有持续的造血功能,促进其人气与活力。建议进一步学习北京绿隔的土地利用政策,研究土地取得模式和土地经营模式,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上海新城绿环发展可以从北京绿隔的经验中挖掘适合上海本土的规划方法和土地利用策略,推动上海新城绿环的健康发展。
*内容来源:上海规划资源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