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乡村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于新型农村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肩负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任,不仅关乎乡村经济的发展,更关乎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乡村振兴下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高校作为现代人才培养的高地,培养人才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第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乡村地区对于具备现代农业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校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对接,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乡村发展的专业人才。第二,通过优化高等教育,传播现代教育思想,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创新思维,通过高知人群引导传统村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从教育发展来看,现代高校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从发展实践来看,现代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高校可以通过研究教学进一步挖掘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同时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使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第四,通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的人才,高校可以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加专业的社会发展服务,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第五,高校通过展开多元合作,与外界探索建立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乡村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服务乡村,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现代乡村振兴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新需求
需要农业人才具备新型知识。随着现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转型,不仅需要技术革新,更需要人才的支撑。乡村地区对具备现代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能够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高校需要加强与农业科技前沿的对接,更新课程体系,积极探索优化课程体系,引入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业项目能够适应市场变化,进行有效的规划和管理。高校需要加强相关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随着新农业的发展,现代农村发展需要更多懂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专业人才,能够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校应加强相应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营销能力。
需要农业人才具备创新思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当代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乡村地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能够适应乡村发展新趋势的人才。学生需要对传统农业进行创新性思考,提出新的观点,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高校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力、风险评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等教育需要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供创业资源支持。要鼓励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需要农业人才具备责任意识。从发展实践来看,现代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社会整体的发展。高校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乡村地区的发展需要有责任感的人才,让更多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学生需要对乡村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深刻的认识和责任感,愿意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高校层面而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服务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和成长。在此过程中,现代高校学子需要对乡村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应加强乡村文化教育,鼓励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保护弘扬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平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出能够直接服务于乡村发展的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乡村经济实体建立合作关系,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高校要探索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农业专业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吻合,可以探索为学生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农业专业实践学习机会,促进科研项目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到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现代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强化社会参与,提升学生素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高校人才培养,要提升社会参与程度,引导学生直接参与乡村建设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了解乡村社区的需求,同时在服务中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强化社会参与,学生不仅能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能够在与乡村居民的互动中学习到综合知识,不断强化综合能力。高校可以开展乡村教育支援活动等,让学生参与乡村学校支教活动中来,帮助改善当地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此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提升对高校学子的吸引力。在发展实践中,高校需要与乡村地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服务学习项目能够真正满足乡村需求,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在服务中学习成长。
开展融合教育,培育综合素养。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通过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此,学生将有机会接触不同学科知识,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自主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具体而言,高校可以开设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课程,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可以开设农业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课程,帮助学生转换角度,思考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学生通过参与多种融合学习项目,可以学会如何整合知识,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跨学科项目学习过程中,将与来自不同学科的师生合作,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乡村实践,培养实践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不能纸上谈兵,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现代高校更需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具体而言,高校要积极探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可以开展深度合作,引导学生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等实际项目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同时,学生还可以参与到乡村社区志愿服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此,高等教育机构要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制定实践教学计划,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有效积累。此外,还需要注重总结反思,结合学生在乡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进行科学评价,一方面通过评价实现引导目标,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能不断优化综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代入感。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当代高校要积极探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当前农村建设发展需求,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高等教育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郑艺芳,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