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乡村体育活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需要乡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国家三大主体深度参与,密切配合,方能稳步推进。
乡村群众要树立健康观念,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认真学习,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乡村群众要树立健康观念,积极学习乡村体育相关知识,用好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乡村文化资源,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体验体育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体育活动的认知,了解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消除对体育活动的偏见和误解,树立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投身体育锻炼,强健身心体魄。同时,自觉参与实践,把握“全民健康日”“体育健身下乡”等活动契机,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认真学习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和体育科普知识,了解体育活动的科学性和多样性,培养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提升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加强交流,提升体育运动技能。首先,要加强与运动伙伴的交流。运动伙伴是体育运动的直接参与者,拥有相似的运动体验,是重要的交流对象。乡村群众要积极同运动伙伴交流运动心得,探讨运动技术,建立运动友谊,搭建进步桥梁,进而共同提升体育运动技能。其次,要加强与家族内年轻群体的交流。家族成员具有血缘关系且联系亲密,成员之间的交流具备天然便利性,同时年轻群体对体育运动的了解和兴致普遍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这使得与家族内年轻群体的交流成为提升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途径。最后,要加强与体育专业人才的交流。体育专业人才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在帮助乡村群众提升体育运动技能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乡村群众要充分利用体育专业人才资源,通过专家讲座、网络问答等与体育专业人才交流和沟通,了解最新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获取正确的健身方法和运动技巧,进而为提升体育运动技能提供专业而科学的保障。
推进互助,激活乡村体育文化氛围。乡村群众可以根据运动类型、年龄结构等实际情况组建体育运动互助组,在体育运动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互助组结伴参加体育运动,不但可以增加乐趣,而且能相互鼓励,进而提高体育运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锻炼效果。同时,互助组可以邀请体育专业人才作为顾问或导师,在其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体育运动技能。此外,要构建体育运动文化圈子,其构建的基础是体育运动互助组,多个体育运动互助组以点带面、从线到片,构建起体育运动文化圈子。体育运动文化圈子具有正向感召力,如篮球友谊赛、集体晨跑等体育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取代了棋牌赌博等陋习,激活了积极向上的乡村体育文化氛围,促使乡村群众树立健康观念,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农村基层组织要内外兼修,增强发展体育的能力
增强乡村文化振兴意识。内化于心,增强乡村文化振兴意识,是农村基层组织增强体育发展能力的内在修炼。基层党组织要带头更新乡村文化振兴观念,增强振兴乡村文化意识,针对乡村文化振兴这一专题开展集中学习,加深广大党员干部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目标、要求等的认识和理解;还要增强政治意识,树立大局意识,正确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意义,深刻理解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文件精神。村民自治组织要创新思维方式,将乡村体育活动融入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积极向乡村体育先进村学习和交流,借鉴其开展活动的成功经验。此外,注重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根据发展乡村体育的实际需要将年轻群体吸纳进入干部队伍,凭借年轻一代的创新思维和专业知识推动村民委员会提升认知水平,转变思维模式,创新工作方式,将体育活动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创新引导乡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方法手段。外化于行,创新引导乡村群众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方法手段,是农村基层组织增强体育发展能力的外在锤炼。村民自治组织要立足乡村实际,坚持宣传教育和物质激励相结合,通过入户宣传、健康讲座、运动体验等手段,采取“理论宣讲+实地体验”的方式,让乡村群众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之树立健康观念,自觉加强体育锻炼,主动投身乡村体育活动。通过积极开展趣味体育活动、乡村体育赛事等,设置奖项礼品,为体育活动增添趣味,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进而调动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乡村体育文化氛围。此外,村民自治组织要立足当地文化,领导基层体育组织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特色体育活动具有广泛受众,乡村群众愿参与、能参与、乐参与,积极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村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乡村地区要积极谋划开展体现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深入挖掘其现代价值,在保留祖先印记、民族标志的同时,为当代体育界保留别样的精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适宜的选择,不断满足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新需求,提升其体育活动的参与度。
体育人才队伍是发展乡村体育的生力军,在乡村体育活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基层体育组织要加强建设,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组织管理和体育专业知识,以党建引领有力提升基层体育组织自我管理能力。要依托农民体育协会,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补充其体育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为乡村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同时,注重引进体育专业人才。要深入挖掘乡村自身优势,借助乡土文化感染力和亲缘纽带关系,吸引体育专业人才回流乡村,并且适当提升其薪资待遇和生活水平,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着重提升农村地区优质人才的引进率,让这些优质人才能够有效动员、组织农村地区的体育活动或赛事,从而宣传体育政策与知识,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国家要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对乡村体育的支持力度
正确认识乡村体育的重要地位。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引领,把发展乡村体育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突出位置,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兼顾当前举措和长远规划,深入挖掘乡村体育的文化价值,统筹推进乡村体育发展。在执行乡村体育相关政策上,要积极主动作为,从农民在乡村体育中的主体地位出发对乡村体育进行设计和推进,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保证乡村体育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质性投入。
加大乡村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在中央政府层面,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支持乡村体育发展的专项资金,根据中西部等不同的地域环境设立不同的财政分配模式,适当加大对西部地区等经济基础较差的区域的财政扶持力度。在地方政府层面,要积极探索多渠道、多主体参与的资金投入模式,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赞助、群众自筹的资金投入模式。同时,要引导乡村加快推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乡村体育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提高造血能力,保证资金的稳定投入。此外,要健全财政支持乡村体育发展的转移支付制度,解决资金投入不平衡问题。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根据各地财政状况进行转移支付,东部帮助西部,沿海帮助内陆,不断缩小东部与西部、沿海与内陆之间发展乡村体育的财力差距,共同探索出一条推进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道路。
补齐乡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短板。一方面,要增加乡村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数量。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乡村地区健全场地设施,提高体育场地面积的人均占有水平,并及时维护原有体育场地设施,提高其利用率。另一方面,要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质量。在规划乡村体育空间时,要深入所在乡村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综合考虑不同参与群体的健身需求,综合考虑参与群体的年龄结构、参与体育运动方式、参加时间等特征,对乡村社区公共体育空间的规划进行科学的分配,最大限度地满足乡村群众多样性的健身需求。
刘福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龙澔: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龚银树: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