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解决靠教育。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智力资源聚集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功能,积极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也要秉持服务社会的宗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进工作创新,通过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劳动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协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引领青年人才为助力乡村振兴担当作为、拼搏奋斗。
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无论“劳动+学科”还是“学科+劳动”都是一种融合式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广泛存在着将“劳动”等同于“劳动教育”的现象,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活动就是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劳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当前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更是培养农村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地区,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青少年的理念认知、知识吸收、实践养成、品格内化深度融合的教育,如何在实践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农村青少年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乡村学校劳动项目开发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学农、务农、爱农主题,“劳”而有器,“动”而有术,“教”而有法,“育”而有道,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富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培育和涵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农村青少年深入体验到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道理,从而逐步改变他们对劳动的认识,增强其对农村发展的认同感。劳动教育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技能、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助于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此外,劳动教育还承载了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使命。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传承发展乡村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少年了解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扬乡土风情,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有利于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上的动力。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创新农村青少年劳动教育模式,坚持多元、科学发展原则,进一步探索提升劳动教育成效,乡村学校应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和塑造乡村孩子以乡土为根的人格,通过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紧密结合,强化乡村孩子与乡村的情感联系,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怀,让他们树立感恩和反哺家乡的优良品质,进而上升为家国之爱、民族之情。培养更多兼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乡村振兴人才。
汇聚引领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价值引力,弘扬劳动精神.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另一方面,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中既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又承载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曾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为学生强化劳动认知、培养劳动情感提供了有效参照,能有效引导学生培育乡土情怀、规划职业方向,树立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理想信念,激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加强劳动教育,构建协同助力体系,凝聚乡村振兴的系统合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切实参与到乡村建设中,走向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劳动。高校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关键要加强校地协作,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强化“校内”与“校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互补,促进大学生课堂劳动素养教育与劳动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高校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立专业师资队伍,增设涉农专业,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乡村振兴的内容,根据不同学科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次、差异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分类设置,形成实践性、针对性、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劳动实践,充分利用乡村地区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加强校地协作,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在乡村地区积极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引导学生将第一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助推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等相结合,使大学生在乡村一线的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助力乡村建设。
完善机制建设,建立科学的激励评价体系,打造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持久恒力。首先,要将助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内容的关键导向,完善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互动模式,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在乡村地区建立劳动教育研究院,通过劳动教育对农业人口开展专业知识、职业教育培训,利用寒暑假开展驻村劳动项目。其次,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等沟通协作机制。通过强化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建立健全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最后,要建立激励和评价机制。要立足学生发展视角、乡村振兴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构建公众评价、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方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对乡村人才在安居、激励和创业资助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鼓励引导更多青年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乡村拥有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化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天然资源库。乡村学校应该充分发掘周边的乡土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坚持“做下来”“走出去”“请进来”,为乡土资源赋能,为乡土资源赋予教育性,充分发挥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创新农村青少年的劳动教育模式,有待进行多方面深入研究和探索,构建适应当前乡村振兴需求的劳动教育创新体系。
乡村学校应该积极尝试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乡土田园”为主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劳动教育的理念以劳动和田间为基础,以使用传统工具和传统工艺为主,让学生体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的农时、农事,参与翻土、播种、移栽、浇水、施肥、除虫、薅草、间苗、掐尖、采摘、存储等过程。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才能时刻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才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期间,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具备正确劳动技能、增强劳动体验,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具备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转变以往常规形势下劳动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保证进步,让其劳动教育可以落实在实践中,助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增强学校教育,完善劳动教育机制。学校是对学生展开劳动教育的主要环境,其大学校园也是学生进入到职场的最后一个环境,应保证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期间,加强劳动技能的培育,从而让学生更加尊重我国的劳动教育文化,创建完善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构建正确劳动教育观念。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学习种植、养殖、收获等技能,充分了解农村经济的运作方式。促进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彰显出实践育人的效果,合理运用外来引进的社会资源,聘请行业劳动楷模与先进工作者,从而授课教学,提升课程的实操,增强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在课程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促进学科与课程之间全面结合,提升创造力,让其劳动教育与乡村之间不断融合,拓展第二课堂的教育渠道,保证劳动教育的影响力,打造全方位的课程教育体系,从而乡村环境,促进多方面育人的维度。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培养新时代乡村振兴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农村青少年劳动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再现田园耕读,让学生在躬耕实践中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教育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作者:刘福英、讲师、硕士、思想政治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