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旅融合已成为实现人民群众追求更高质量生活的主要途径。乡村振兴为我国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推动文旅融合创新不仅可以为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新技术和新途径,还可以持续地激活乡村文化产品链条,为旅游业向新领域中的高质量升级发展提供动力;通过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内部支持,以优秀的人文环境氛围与意识形态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发展。
以人为本,推动文旅融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要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区域共同繁荣,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建设。所以,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思想。在实践中,以改革为导向。紧密地围绕着推动乡村文化旅融合和实现乡村共同繁荣经济发展问题,加强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道路创新,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文旅经济。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推动乡村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文化理念、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相互转化。乡村要以人为本,完善文旅融合体系建设,在坚持乡村旅游整体性、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的前提下,统筹规划乡村交通设施、公共设施、居民设施建设,完善当地的运输条件。结合医院、酒店、旅馆、观光景点等要素进行旅游线路规划。
各地要引入资金,通过配套设备赋予乡村景观独有特征。比如,利用乡村非遗文化资源,创设出壁画、雕塑、特色民宿、网红建筑等,让乡村公共艺术空间得到改造。乡村在继续将文旅融合作为振兴经济发展重要抓手的同时,也应该引进文创企业,通过与文创企业的合作打造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将乡村传承优秀的文艺作品进行艺术化转化,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和市场需求的文创创意产品,打造更高层次、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另一方面,也要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专业的知识指导和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素养,推动文旅融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以科技为先导,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
在推动文旅融合创新、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数字化是重要的因素,它应该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让乡村经济价值变得多元化。文化大数据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使用者的文化需求,完整而准确地收集到有关的数据链,更好地让文旅活动更加精确、普惠、专业。高质量的数字资料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所以,乡村应该建立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以媒介矩阵的形式来吸引更多参观者。利用大数据对游客行为与游客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让客户实现活动预约和预览,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利用科技手段建立智慧旅游平台,实现导游解说、实时求助、乡村特色展示推送、互动点评等功能服务,以全方位提升旅行服务的信度、数字化水准及服务品质。
利用智能导游系统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使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得旅游信息,规划旅游行程,预订旅游服务,并对乡村景点游客流量、特色景点介绍、旅游建议等进行即时了解。智能技术还可以对景区环境进行监控,比如对景区环境、人流等进行实时监控,强化乡村景区环境保护。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对乡村文化及优势资源进行深入发掘,促进乡村旅游行业“乡村文化——体验情景——回馈促进——新的商品形态”的闭环发展。借着数字经济的东风宣传农产品、非遗产品、创意产品,突破消费的地域限制;为乡村非遗传承人、手艺人、文人雅客拍摄录像,提升其知名度。运用数字技术发掘出更多的新消费增长点,利用大数据建模和运算,将有关产业和旅游业的各个环节进行集成,增强参与度,营造具有强烈互动的文旅消费氛围。
深化地区间交流合作,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在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乡村地区要深化交流合作,发挥空间外溢作用,通过交流先进的经验和典型,建立良性的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当地政府要主动承担起导向与规制角色,强化相关政策协调与体系构建。在落实工作中,村委会要从实际出发,扎实组织调研,根据当地的情况,寻找适合的发展道路,将乡村一、二、三产串联起来,促进乡村经济形态更加多样化。村集体要对外出农民工、大学生、返乡人才等进行大力指导和扶持,积极开展劳动体验、休闲度假、康养疗休、研学旅行等产业活动,将餐饮、民宿、农家乐等支撑体系建设完善,为当地农产品、工艺品提供稳定销路,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文旅示范项目。
在乡村文旅深度发展中也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对当地自然景观进行整体规划,通过走访乡贤农户和专家学者,对传统村落的古建筑、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进行全面发掘,将村落作为空间载体,将文化内涵融入旅游资源中,建立非遗工坊和传承体验中心,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较高识别度的文化品牌。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勾勒出新的文旅景观,通过新媒体形式推广,将乡村文旅信息进行宣传报道、专题报道,组织媒体访谈、网络直播、线下推广活动等方式,提高乡村景点知名度。在促进乡村文旅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继承,弘扬当地优良的村风家风,对农耕礼仪和节庆文化进行当代价值挖掘,在满足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前提下,实现对农耕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白松强 湖北民族大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研究中心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