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深邃、系统全面、博大精深,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而改革创新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深刻揭示了改革创新精神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于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这把“金钥匙”,精准施策,破除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产业改革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也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需紧密依托各地独特的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全产业链,不仅限于传统种植养殖业,更应着眼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将田园风光与农事体验巧妙结合,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体验;乡村旅游则可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农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这些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共同构建起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都能分享到增值收益。
强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对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塑造地方知名品牌至关重要。这不仅能有效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还能显著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开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优化农业生产管理,实现精准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效率和可持续性。此外,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技术改革创新的核心在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用管理创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围绕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科研任务的攻关行动。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支持制度,特别是对种质资源鉴定与创制、新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体制改革,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这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还能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引入社会资本和技术支持,与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的创新经营模式,是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这种模式下,龙头企业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农户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的稳定销售。而农户则可以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此外,这种模式还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中,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法治保障等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作。政府负责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秩序,同时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此背景下,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要探索村民自治的新治理模式,推动村民自治向更深层次发展。这要求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例如,建立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机制,让村民在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村民对乡村治理的信任感和归属感,还能有效提高乡村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而良好的基础设施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保障。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用于改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如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场所等,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可以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鄢文宏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