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已经深入到祖国的大江南北。除了经济层面的创收,还有对村民精神需求的满足。富裕视角下,村民精神生活聚焦了众多关注,如何将乡村打造成为能覆盖更多村民精神需要的“福地”,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成了检验乡村振兴成效的指标。
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角”,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振兴倡导农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共富,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和题中之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行之路。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物质需求可以满足人作为自然属性的生理需求,富盈的物质生活是人能够生存的基础支撑;而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后,人会不自觉地追求社交、尊重以及被需要等精神生活的充实,由此映射出人的社会属性的特征。”大力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乡村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是重要模块。乡村音乐是长久的文化积淀,也是乡村历史的具象化表达,是我国农村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承载着农民群众的生活情感、价值观念和历史记忆。传承和教育乡村音乐,不仅能够培养、提升农民群众的音乐素养,还能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的热爱。
与其他的文化内容相比较,乡村音乐更为“活泼”,非常容易传播,受众广泛,而且各种年龄段、性格特征的农民都能接受音乐。如果能够将乡村音乐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乡村音乐将会成为乡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板块,大大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如何让乡村音乐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音乐文化的传承该如何布局?依托乡村音乐这一鲜活的载体,为乡村振兴唱出更为动听的节奏,该以什么为突破口呢?
乡村音乐会从多个方面赋能乡村振兴。关于农村老百姓较为感兴趣的文化活动,农村群众在欣赏到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之外,可能还会参与到感兴趣的音乐表演当中,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满足的精神享受,生活乐趣也会增添更多。忙碌的农务之余,音乐带来的快乐会极大增强农民朋友的幸福感。而且,乡村音乐作为农村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农民的生活情感。在传承中,新农人也会更了解和喜爱乡村音乐,使其得以传承和发展。乡村音乐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特色的乡村音乐活动能吸引到游客前来欣赏,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比如,江南水乡的船歌清新、质朴,游客们可以在船歌中感受江南农民的生活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
乡村音乐积极传承的过程中,我们要打好“组合拳”,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乡村音乐文化的传承路径。首先,要在政策上坚实支撑,地方政府要正确认识到乡村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为优秀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做好宣传和推广,积极培养传统音乐传承人才。乡镇和乡村要充分挖掘当地乡村音乐的独特优势,打造响亮的乡村传统音乐文化品牌。比如,依托地方特色音乐,打造独属于当地的音乐文化博物馆,将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展现给当地的群众,用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展现地方音乐发源、传承甚至是“被冷落”的真实状况,当地群众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了解当地音乐文化。比如,河南开封市可以将当地的河南坠子作为地方音乐的“靓丽名片”,打造河南坠子文化博物馆,展现河南坠子河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其中的展览内容可以包括河南坠子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代表剧目、著名表演艺术家等,生动展示河南坠子的独特魅力。为了切实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博物馆内还可以设立互动体验区,让当地群众尤其是孩子亲自尝试演唱河南坠子、演奏相关乐器,体验传统音乐的魅力。博物馆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如河南坠子演出、音乐讲座、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和表演艺术家参与,推动河南坠子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另外,乡村音乐的学习和传承至关重要,教育机构、学校、艺术馆等都要发挥培养作用,在搜集和整理乡村传统音乐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音乐资源库,将音乐传承的主要任务交给学校,通过校园艺术团或者是文化馆的公益活动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音乐的学习和推广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乡村要将当地传统音乐人的活力激发出来,让老一代乡村音乐人参与到新一代音乐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中,通过口传心授、实践教学,将丰富的表演经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传授给年轻一代。当下对于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要注重创新,比如可以鼓励年轻人将传统的河北梆子和现代化的摇滚音乐进行融合,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时代精神的乡村音乐作品。
除此之外,构建更贴合现代发展理念的传承方式,将会优化乡村音乐的传承效果。比如,将音乐创作活动、音乐节庆活动、音乐特色小镇营造等作为主要方式,实现乡村音乐文化的转型发展,在文旅融合中注入文化附加值。江西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的传统音乐,当地旅游文化活动就可以以采茶戏为主体的活动内容,可以在旅游旺季或特定的节日期间,组织采茶戏的表演活动,让游客穿上当地的采茶服饰学习采茶戏,进行采茶表演;还可以举办赣南采茶戏艺术节,组织当地村民进行采茶戏赛歌活动,加深村民对采茶戏的喜爱。乡村还可以加强对采茶戏的公开展演管理,形成制度化的机制,通过巡回展演,帮助更多人了解采茶戏、爱上采茶戏。
地方音乐文化在长久的积淀和打磨中“成长”为展现当地人文色彩和民俗特色的名片,将此打造成为发展乡村文化振兴的“小窗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音乐文化的宣传、推广队伍中。文创产品的设计是最好的“喇叭”,通过具有强烈感官冲击的设计,让音乐文化承载文创产品的“东风”,提高“曝光率”。比如,云南地区的佤族音乐可以作为文创产品的主题,为当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提供“周边产品”,佤族音乐CD、特色耳机、佤族音乐主题的T恤、手工艺品等,都是不错的文创单品。在自媒体繁荣发展的当下,还要广泛借助短视频平台加强对佤族音乐的宣传,以创新的传播方式,提高佤族音乐的“出镜”,让佤族音乐可以走出自己的“家乡”,拥有更多的“粉丝”。
(作者:夏蕾,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