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融入到战略计划实施的进程之中,借助构建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的模式来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由此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也能建立起“大思政”育人体系,实现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的双向赋能和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才能使高校所开展的育人工作真正取得理想效果。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大批优秀的人才融入到相关工作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机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借助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能够使高校充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对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提供人才支撑,从而引领更多大学生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实践中。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先进的理论做好支撑和引领,借助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相关工作的开展,高校会不断加大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总结和归纳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施的规律,借助不断完善相关理论,来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科技创新来推动相关建设活动的开展,由于高校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人才和技术两方面的优势,所以需要借助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模式来推动科技创新以及相关技术在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就能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科研的机会,密切产学研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提升到新的高度。
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模式在打造过程中,需要乡村和高校密切配合来共同打造育人阵地,这就意味着在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对乡村德育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以此为背景打造德育的阵地,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探究的机会,从而引领学生充分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之中。例如乡村大多都会遗留一些红色文化遗迹,在近年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乡村的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因此可以从红色文化遗迹以及近年来乡村面貌所发生的变化中挖掘德育资源,以此向学生全面展示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这种方法来打造育人阵地,从而使高校学生在深入乡村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德育方面的教育与引领。
为了充分迎合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的需要,在育人模式打造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对实践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通过这种方法为高校研究生开展研究与实践提供平台,通过调查研究精准把握目前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挥自身优势来探寻乡村未来的发展模式,通过这些措施的应用,就能进一步加深高校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认识,同时使学生在思想方面接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体验,使教学活动发挥出更大价值。这也要求高校不断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施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来丰富课程内涵,培养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施过程中最紧缺的人才,通过这些措施的运用,就能使学生的体验感得到稳步提升,构建出全新的协同育人模式,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模式在打造过程中,需要高校与乡村全面做好对接,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推进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共同打造共享平台,借助平台来做好对乡村振兴创新理论的宣讲,为高校大学生深入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一线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机会,同时引领更多志愿者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施的进程中,在此基础上高校与乡村共同打造的育人平台才能充分整合现有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实施提供人才、思想和技术保障,再辅之以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引领,就能将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推向新的高度,在此基础之上,各级各类高校在校生就能有更多机会亲身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实施的进程中,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个人的聪明才智,由此就能改变传统思政育人活动实践性不足的弊端,带给高校学生更加完美的学习体验。
乡村振兴战略计划能否得以实现,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大批优秀的人才融入到战略计划实施的进程中,这也意味着高校要不断加大与乡村的协作力度,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来打造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协同发展的新模式,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知识充分应用于乡村振兴实践,由此就能充分满足高校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计划的实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王新博,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