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在阿联酋的传播偏向
首页> Guangming Online> Special> 全球文明倡议与文明交流互鉴征文活动> 成果展示 > 正文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形象在阿联酋的传播偏向

来源:GMW.cn2024-07-09 13:47

  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格外凸显。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以胸怀世界的开放包容胸襟,提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把推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4年适逢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中阿关系从朋友关系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合作机制不断成熟。中阿关系的成功源于共同价值观、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相互守望和高层重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俄乌冲突、巴以冲突让各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世界和平发展奠基石的重要性。故而文明交流互鉴如何落地、如何在对方语境中实现共叙、如何在各自认知中实现共识,成为中阿纵深领域合作的底层路径,只有在认知层面达成一致性,才能够实现实践同一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精确定位对象国文化精髓,锚定与其文化共通性和共同性,凸出与之契合的传播偏向,才能有所侧重并有所策略,与之共鸣并付诸实践,以实践强化共鸣,使之成为双方各领域互动的底层认知基础和实践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阿拉伯国家现代化先锋的阿联酋,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中枢,强调传播偏向在于精准定位对象国特点和需求,挖掘中国和阿联酋双方最契合的合力点和共建域,进而探讨中国共产党形象在阿联酋的传播偏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的内在关联

  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首先在于互鉴的主体——双方,即中国和对象国。如何实现中国共产党形象与文明交流互鉴结合,文明互相交流借鉴如何落地,这些都需要关注对象国情况。在语言类型学里,很多外语的动词里都有表示“相互”含义的动词,都属于有标记的派生动词,或者像汉语这样用作副词,这说明“相互”这种双向语义是各种语言、各种文化里都存在的。因此,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不是单向实践,而是有来有往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其次,文明交流互鉴中互动双方具体在交流什么和借鉴什么是其根本动力。中国和对象国的和平和发展不仅需要从自身历史和文明中汲取经验教训,更需要立足全球视野汲取成功和失败经验,才能共同进步。由此,中国能够给予世界的和平发展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及其理念和实践。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指引是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故而,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文明互鉴是更大的集合,其中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因为中国共产党形象属于中国文明的集合,它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先进性和发展方向。因此,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可以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这种交流互鉴不仅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开放、包容、进步的形象。

  同时,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也需要借助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和渠道。中国特色叙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中国现代传播体系进行传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形式。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共产党形象全球传播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后者则通过具体实践推动了前者的深入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在于双向互动和共同进步。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及其理念和实践为世界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可以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同时,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全球传播也需要借助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和渠道,实现与阿拉伯国家的深度互动。

  二、中阿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文明互鉴之义

  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都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二者之间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阿拉伯国家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和话语权代表,与中国的互动往来、文明互鉴是世界文明熠熠生辉的内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积极作为,使阿拉伯国家的“向东看”势头渐强。因此,在阿拉伯国家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和治国理政理念、现代化探索等,成为促进中阿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认知基础。

  阿拉伯国家及其所代表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同中华文明一样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是文明互鉴的关键主体和受众。同时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领袖和话语权代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互动往来、文明互鉴是世界文明熠熠生辉的内驱动力。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在中东地区调和沙特与伊朗关系、促进中东和平进程的理念和执行力,使阿拉伯国家的“向东看”势头渐强。因而,使中国共产党形象和治国理政理念、现代化探索等涉及国家战略文化和国家治理等都成为阿拉伯国家政府和民众的主要关注点和聚焦点。在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世俗化探索中,认知安全和政治安全一直是影响并左右其国家根基的致命问题,这在“阿拉伯之春”中已得到证实。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政策对国际社会和全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不仅代表着中国智慧,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现实表征和具体体现。长期以来,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普遍处于国际舆论场的洼地,在关键问题和历史节点上仍旧会失声或被禁言。因此,促进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和理解能够化解舆论场中被曲解、被标签化、被污名化的情况,稳定并坚定国内民众和社会的认知安全防线,进而能够从外部为中国营造一个安全稳固的国家治理环境和政党治理生态。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其思想、决策和行动都与中国的战略文化紧密相关且一脉相承。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和行为反映了中国的战略取向、国家利益和发展目标,对塑造和传播中国的战略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执政党的对外形象与国家战略文化的内在统一能够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数字时代下大国博弈之间的关键,也是进一步构建中国特色叙事体系的基础。

  战略文化作为国家意识上层建筑中的核心基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兴衰成败具有能动的指引作用。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这不仅突出中国战略文化的时代指引,更是中国共产党积极塑造自身的形象,向世界展示其执政成就、发展理念和对国家发展的贡献,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的声誉和形象,增加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在战略文化和国家治理层面的了解和认同。

  同时,通过政党形象构建和传播可以传递“全球文明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政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帮助阿拉伯国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治国理念,这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减少对中国的偏见,促进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支持和合作,进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同时使中国战略文化更好适应世界格局演变和时代变迁的节奏。事实证明,通过宣传党的治理能力、发展成果、“扶贫”成果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已经吸引了阿拉伯国家对中国经验、中国智慧的关注和借鉴,促进了“一带一路”“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底层认知构建和共塑意愿。

  三、中国战略文化与阿联酋战略文化的共通性

  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传播与认同构建过程中,有其自身统一且完备的文化内驱力——中国自古以来优秀的战略文化传统。中国战略文化是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国理政精髓要义,其中对世界、战争、人民、处世之道等各个层面均有涉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将中国特色与马列主义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而这种特色的底色就是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和世界最大的政党,在传播中国的战略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体现在:

  1.国家治理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通过倡导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战略和规划,塑造了中国的战略方向和发展路径。这些政策理念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更根植于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精髓“以人为本”“天下大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立场和观念。同时,注重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依托网络优势和大数据平台建立治理信息系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和工具手段提升、评估与改善治理绩效,这些都是科学治理在现代技术运用上的体现。

  2.安全战略的前瞻性: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战略和政策,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战略目标,以实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现实需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安全理念和战略考量,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它强调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推动建设性的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和平与发展。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3.外交理念的连贯性: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形象塑造和外交政策中,反映了中国的战略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全球文明发展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推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阿联酋的战略文化目前主要体现在其软实力战略上,主要根植于其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通过突出阿联酋的身份、历史、文化和对世界的贡献,旨在维护其自身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并基于此来提升其全球声誉和影响力。阿联酋目前的战略文化可概括为:

  1.国家治理的包容性与开放性:阿联酋致力于通过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打造一个包容性社会环境,推动和弘扬包容、开放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通过开放和包容来维护其政治安全、认知安全和经济安全及其他非传统安全,并基于此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进程。这种战略文化突出体现在对外关系的灵活性,阿联酋在继续“向东看”的同时,也注重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这种外交政策有助于阿联酋在国际舞台上保持平衡和开放性。

  2.文化的传承性和包容性:阿联酋非常重视保护和传承阿拉伯文化传统。阿拉伯-伊斯兰文明都以商业繁荣为导向,“重商”倾向印刻在阿拉伯民族的历史长河里。同时,政府积极投资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并推动文化、教育、艺术表演等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文旅产业等其他延伸行业,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助于保留和弘扬独特的文化优势。同时,阿联酋对待不同宗教、文化和民族保持包容性,目前迪拜有大概330万常住人口,其中约八成来自境外,这充分显示了其文化的包容性。

  3.经济领域的前瞻性和融合性:拥有丰富油气资源的阿联酋重视经济的延续性,故阿联酋的软实力战略旨在将阿联酋建成经济、人文、旅游、媒体和科学等部门的区域融合中心。迪拜作为阿联酋的知名城市,不仅是中东地区的经济金融中心,也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枢纽。这种经济发展和旅游中心建设的布局,有助于提升阿联酋在全球的声誉和影响力。阿联酋还强调“全力打造世界最好、最具活力的经济体”的发展目标,并致力于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发展的环境。这体现了阿联酋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决心。

  由此,中国和阿联酋在国家治理和对外政策层面的战略文化具有共通性,其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发展和对世界贡献的定位:

  1.强调和平与发展:中国和阿联酋都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理念。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阿联酋也强调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反对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解决问题。这种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追求,体现了两个国家战略的相似之处。

  2.重视合作与共赢:中国和阿联酋都注重国际合作和共赢的理念。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阿联酋也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化,其“命运与共”等立场态度高频出现于其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中,主张通过加强区域和国际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种对合作与共赢的重视,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和互利共赢关系。

  3.聚焦经济与安全:在经济和安全领域,中国和阿联酋都有相似的战略考量和现实需求。中国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实施积极维护经济安全的相关政策和国防建设规划。阿联酋也高度重视经济发展安全问题,努力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潜力,充实综合国力以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利益。

  中国和阿联酋战略文化都以提升自身现代化进程和发展质量,并以促进世界繁荣为国家使命,关心本国发展视野,更胸怀世界。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和对外交往的主体,不仅体现了中国战略文化的优秀传统理念,同时观照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阿联酋作为22个阿拉伯国家的现代化前锋,其战略文化与中国谋求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这成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根基和文化脉络,进而将中国共产党全球形象与文明交流互鉴紧密结合,促进中国战略叙事体系和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共塑与共建。

  结语

  位于中东地区的阿联酋,长期以来普遍且迫切的现实需求和深切期待,也是中国一直以来致力于深耕领域——和平与发展。基于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中阿两国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尊重文化差异:尊重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突出实践成果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增强阿拉伯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同。

  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国和阿联酋在国际舞台合力合理发声,填平舆论鸿沟奠定了文化根基和认知底色。未来,两国媒体可找准叙事发力点和传播落脚点,打破文明间藩篱,消散意识形态的雾障,强化共识和共情,进而促进中阿关系从顶层决策、到民众认知,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作者:高金萍,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王倩楠,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

[ 责编:张隽晔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