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湖北地区的戏曲文化灿若星河,深厚富饶的戏曲文化为荆楚大地赋予了蓬勃生机,让楚地更为动人。作为楚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在长江文明、南方文明的浸润下,湖北地区的戏曲文化焕发着更为绚烂的光芒。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32个戏曲种类汇聚于此,装点了这片富饶的土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洋溢着鲜活的乡土气息,承载着朴素的价值观和民族情感,是“乡村美、乡土美”的生动展现。
探寻戏曲舞台上的湖北元素,可谓是“应接不暇”。广为熟知的京剧、汉剧活跃在湖北各地,南剧、荆河戏、山二黄、湖北越调、楚剧、荆州花鼓戏、黄梅戏、东路花鼓戏、阳新采茶戏、襄阳花鼓戏、远安花鼓戏、随州花鼓戏、郧阳花鼓戏、文曲戏、钟祥梁山调、提琴戏、柳子戏、恩施灯戏、堂戏、恩施傩戏、豫剧、曲剧、川剧、郧剧等几十个生动展现湖北特色的戏曲剧种更是如一张张靓丽的“名片”,成为湖北的宣传亮点。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文化全面振兴已成定局,湖北地区多措并举,奋进在文化振兴的实践中,依托湖北地区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打造更加迎合发展趋势的“文化帝国”。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湖北戏曲文化遗产该如何焕新?该如何做好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湖北该如何依托得天独厚的戏曲文化优势,做好戏曲文化遗产在文化振兴中的工作?
乡村的全面振兴中,戏曲文化遗产作为蕴含着丰厚文化底蕴、凝聚当地人文色彩、承载百姓生活感性的“一方文化活水”,该怎样才能让戏曲文化遗产“活灵活现”地装点百姓生活呢?理想地讲,如果能让这“一方文化活水”焕活百姓的文化生活以及乡村的文化产业,是不是乡村的文化全面振兴便有了硬核内驱动。
湖北地区的戏曲文化遗产不单单是当地百姓的“情感港湾”,更是千百年来传统戏曲文化的“灿烂升华”。文化振兴的实践中,戏曲文化遗产应该具备怎样的振兴智慧?做好戏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甘之如饴的探索。
宏观角度来讲,要做好整体规划,借助戏曲文化遗产这个切入口,实现塑造乡风文明的大实践。传统戏曲文化遗产一般都“栖息”在传统村落,所以最先要做的是全面发掘戏曲文化遗产的内涵,让当地的百姓从认识上引起重视,对戏曲文化遗产产生情感。政府作为牵头人,要在制度体系上架起全方位的“保护墙”,完善戏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立足地方特色以及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制定合理的目标与定位,确保戏曲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整体性保护。设立专门的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小组是比较有效的落实,如果可以让专业化的保护团队深入到乡村,地方传统戏曲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到人,专人专责,效果会更加显著。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是最强有力的保障,所谓“底气足”,其实就是资金方面的“保驾护航”。
如果想要切实激发地区戏曲文化遗产的活力,不可忽视的就是社会民众这一主题,村民的文化主体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出来,激发引导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提升当地乡民对戏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甚至将村民培养成为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人,打造属于乡村戏曲文化的品牌标签,向外界塑造“戏曲乡村”的特色形象,以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地方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培养人才才能有效拓宽宣展方式。积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能够让戏曲文化的传承更具潜力。尤其是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戏曲文化传承需要熟悉并且能使用新媒体、新科技来拓宽戏曲文化的宣传与展演方式的人才,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实现戏曲文化的创新性传承。人才振兴是文化振兴的“加速器”,如果能够将对戏曲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专业人才吸纳,这些人才可以借助AR、VR、全息投影等方式让传统戏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村民见面,村民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戏曲的魅力,则可以切实提升村民的体验感和幸福指数,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村民对戏曲文化的热爱。
乡村文旅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个可行路径。文旅的发展可以让“安静”的地方戏曲文化活跃起来,也可以让原本在后花园藏身的地方戏曲,大步地走到更多观众面前,吸引到更多关切的目光,也会为地方戏曲文化吸引更多的“粉丝”。“戏曲+”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戏曲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与有序传承,是真正实现文化振兴的“好出路”。“戏曲+娱乐”的形式可以让戏曲在愉悦村民精神文化的同时,激发乡村的活力,比如让戏曲传承人和戏曲艺术家在公众面前进行表演,在戏曲表演的同时,拓展其他的娱乐活动,比如适合小朋友的游乐设施、适合农村妇女的广场舞表演等,让娱乐多样化的蓬勃生机“活跃”在乡村,刺激乡村的“百花齐放”。
寒暑假期间,还可以以戏曲文化为基底,在深入挖掘戏曲文化、发展戏曲文化的基础上,开发研学项目,开设戏曲文化研学班,定期举办研学活动,甚或在学校、社区和乡镇开设“戏曲文化学习周”,邀请戏曲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研讨,共同挖掘戏曲文化的内涵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打造多元化的研学方案,吸引外地的学生来当地感受当地戏曲文化的特色。可以依托荆州、黄梅等地的戏曲资源,开发以黄梅戏为主题的研学旅行项目。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走进戏台,亲身感受戏曲的魅力,同时邀请戏曲艺术家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戏曲的唱、做、念、打等基本技艺
“戏曲+文创”也是不错的方法,比如以楚剧为原型,将其中的典型角色作为文创产品的原版,将服饰、面部装扮等做成手办等,还可以把楚剧或者山二黄等戏曲中的经典角色为基础,设计T恤、帽子、环保袋等,将这些角色的形象融入产品设计中,“润物无声”地装点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帮助乡村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增收。
在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古戏台,古戏台如同“勋章”,是戏曲文化最好的印证。对于古戏台的保护,要结合多方的优势力量,在最大程度保护古戏台原状的基础上,延伸其功能,比如集结戏曲训练、排练以及游客娱乐、表演等活动,让古戏台在新时代仍然成为村民的“集合地”。比如,盛夏时节,可以在古戏台举办乡村消夏晚会,组织村民将自行编排的节目通过古戏台展现给村民,村民们在古戏台感受乡村文化的“滋养”。还可以将古戏台作为播放公益电影的场地,村民们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观察古戏台,探索古戏台背后的故事。
(作者:沈洋,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