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全面振兴的号角早已响彻在祖国的每个角落,再偏僻的乡村也攒足了劲儿疾驰在振兴的路上。奋力开创乡村富裕新局面的征程上,乡村的视角早已不再局限于经济振兴,文化振兴也备受重视。作为乡村振兴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文化振兴的表现更为“柔软”,但是对于乡村全面发展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在切实推动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依托各类型的新闻报道展现乡村文化发展景象、提振乡村文化发展信心,是很常见的。
建设性新闻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别于常规的新闻报道形式,建设性新闻更注重在问题驱动下解决现实问题。立足于乡村文化发展而言,建设性新闻的主要特色在于其注重挖掘和报道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仅仅是问题的本身,可以说是超越于问题本身的科学方法论。在报道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建设性新闻更侧重于寻找和展现乡村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经验和模式,以及挖掘乡村文化振兴的潜力与机遇。比如,现在广泛学习的“千万工程”的相关报道中,从真实的案例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可以在成功案例的反复试验中总结方法和技巧。建设性新闻还会提供深入分析和洞察,能够透过表面看到本质,帮助人们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尤其是在乡村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环境之下,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助建设性新闻,能更真实准确客观地了解到乡村文化振兴的现状,还会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甚至还能分析在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和挑战。除此之外,建设性新闻强调多方参与和对话,通过搭建平台让不同的声音都能被听到。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报道中,这包括让乡村居民、文化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各方参与到对话中来,话事人多元化,能够实现“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的理想效果,乡村文化振兴的最佳路径也会在建设性新闻的加持下落到实处。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浪潮下,建设性新闻可被视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阵春风”,其将积极的情感和丰富的资源传输给乡村,让村民可以在积极的信息中体味到乡村的“如诗如画”与“生机勃勃”。在建设性新闻的报道中,公众能够从更新颖和独特的视角了解到乡村生活,去亲眼见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去亲自体味“麦浪翻风香满路,稻花香里说丰年”,去看到希望的田野上幸福的百姓。此外,建设性新闻通过关注乡村居民在个体、社会、心理和生理层面的积极体验,使得其所传播的信息给村民带来希望与积极的情绪,进而激发村民参与到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热潮当中,由此提升新时代乡村的凝聚力,增添新时代乡村的幸福感和人民的社会福祉。
可能大多数人会有同样的疑问:乡村文化振兴,是否需要借助报道来“助力”?答案是肯定的,特别是在当前全媒体盛行的时代,任何人都拥有了话语权,甚至任何人都成为了发言人。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块,作为人民生活的承载,不仅与人们的学习生活的息息相关,还浸润着人们的观念和认知。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更是千百年发展的生动名片,独特的乡风文明甚至是独树一帜的招牌。所以,人们对于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任何尝试和表现,都予以较多的关注,会投放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当然也会愿意拿起自己的发声器,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甚至是所思所想分享传播出去。
如何让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报道转化为样本?怎样才能在报道媒介的帮助下实现文化振兴的提档升级?这是被广泛思考的课题。与传统报道方式相比,建设性新闻的效果更为显著,也更能推动乡村文化大力振兴。怎样科学运用建设性新闻报道?如何让建设性新闻报道的最大作用发挥在乡村文化振兴中?
如果将乡村比作成一幅画,建设性新闻报道无异于点睛之笔。建设性新闻报道是由点到面的过程,其中参与者众多,包括记者、村民、干部等“各路人马”,这些参与者也可以说是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最能够捕捉到乡村文化振兴中最生动、最鲜活的细节,能够将乡村的美丽和活力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乡村的魅力和潜力。
运用建设性新闻报道乡村文化振兴,首先需要新闻媒体和记者“驻扎”到乡村,全面了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际情况。身临其境,才能真切体味乡村文化的魅力,尤其是对乡村文化的历史底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有更为全面且系统的认识。“百闻不如一见”,真正感知到的内容才是最具报道价值的新闻。比如,蜀绣“藏身”于四川遂宁市的很多乡村,村里的老婆婆便是蜀绣的“代言人”。在郫县(现郫都区)等地,也有蜀绣的生产和传习。记者如果能够在这些乡村生活一段时间,和村民同吃同住,与村民建立起联系,便能在村民的口口相传中了解到蜀绣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尤其是了解到蜀绣是如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以及如何让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创业的。比起官方新闻报道中的“字正腔圆”,这样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可能会更有温度和力量,不仅可以展示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还能激励其他乡村借鉴经验,推动更多乡村文化的复兴。
建设性新闻强调问题的解决和未来的发展,这样的独特优势恰好适用乡村文化振兴。在报道乡村文化振兴时,记者要将目光聚焦在乡村文化发展的成功案例、经验和模式,挖掘乡村文化振兴的潜力与机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福建茶文化,在农村地区很是盛行,记者在报道福建农村茶文化时,可以到当地的茶园,零距离地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制作过程,也可以将自己亲身参与的过程报道出来,还可以采访茶农和茶艺师,让他们分享对于茶的认识。在建设性报道中,记者可以展示茶文化如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当地农民收入,以及如何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增强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能够将茶文化与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兴业态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如何依托茶文化推动农村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建设性新闻注重多方参与和对话。在报道乡村文化振兴时,记者应搭建平台,让乡村居民、文化工作者、政策制定者等各方参与到对话中来,共同探讨和寻找乡村文化振兴的好出路、好方法。以山西大同地区的山西梆子来说,记者可以通过采访当地居民、晋剧表演艺术家、文化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山西梆子在大同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什么样的阻碍。甚至,还可以将山西梆子的传承发展和大同当地的经济发展融合起来,探究如结合现代科技和市场机制,来扩大山西梆子的影响力,为山西梆子的传承吸引更多的年轻爱好者。在建设性新闻报道中,记者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的对话和讨论,通过举办座谈会、工作坊等多样化的形式,邀请不同背景的人士分享他们对山西梆子及其振兴的看法和建议。在不同人群的对话和分享交流中,也可以从更多维度认识山西梆子,看到山西梆子面临的观众年龄层的老化、演出市场的萎缩、年轻演员的培养等问题,进而为这些问题寻求解决的路径。文化振兴中,记者还要关注大同地区在保护和振兴山西梆子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否建立起相应的晋剧保护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晋剧艺术发展、开展晋剧教育项目等,如果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案例,可以详细地报道出来,为其他地区的文化振兴提供参考。
(陈粲,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