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乡村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然而,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如何实现乡村的振兴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乡村基层治理,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乡村基层治理模式,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因此,积极探索和实践基层治理的新路径、新机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而如何通过创新来推动乡村发展进程?是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治理?还是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共同参与乡村事务?亦或是加强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深入探讨乡村基层治理创新这一课题,探寻其如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新引擎,为乡村的美好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乡村基层治理是在乡镇及其以下行政区域内,涵盖乡镇与行政村两个层面,涉及乡镇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农村经营组织及村民等多方主体。这一过程通过平等合作、对话、协商和沟通等方式,对村镇空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科学配置,并依法引导和规范乡村事务与生活,旨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环境不断改善。其核心在于实现民主、自治、协同与高效,强调基层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实现自我管理、服务与监督,同时促进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并注重实际效果与效率。乡村基层治理的主体多样,包括主导政策制定、资源调配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乡镇政府;负责执行政策、组织村民参与治理的农村基层组织,如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参与乡村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农村经营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作为治理主体之一的村民,通过参与决策、监督执行等方式发挥重要作用。乡村基层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加强乡村基层治理,能有效解决基层群众实际问题,提升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乡村基层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通过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治理,能够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第一,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加强党建引领,可以选派经验丰富、有闯劲、干实事的村党组织干部,发挥领头羊作用,从而提升乡村基层治理的水平。第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能有效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改善民生福祉。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不仅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也为提振乡村经济发展、完善公共设施设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获取提供重要保障。第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坚持依法治村,“建立健全乡村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及时解决矛盾,防止激化矛盾,能够保持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乡村振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能够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化解群众间的矛盾冲突,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因此,乡村基层治理创新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利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促进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治理创新在乡村振兴中具有核心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机制,不仅能够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促进党群关系更加融洽,为乡村振兴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创新乡村基层治理理念。创新乡村基层治理理念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一环。为了创新乡村基层治理理念,要采取以下有力措施: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乡村基层治理的核心理念应是以人民为中心,确保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得到优先满足。这要求治理工作要紧密围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展开,让群众真正成为治理的主体和受益者。其次,强化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推动政府、社会组织和村民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和成果共享,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再次,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在乡村治理中,既要强调法治的重要性,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又要注重发挥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通过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推动乡村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风尚。最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强调基层政府的核心作用,促进政府与村民的良性互动。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乡村社会团体的力量,将其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
创新乡村基层基础设施。创新乡村基层基础设施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和创新乡村基层基础设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建设水平。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利用PPP(公私合作模式)、BOT(建设-经营-转让)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共赢。第二,优化设施布局,加强互联互通。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生活的需求,优化乡村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规划。确保设施分布合理、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加强乡村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实现乡村之间的快速连接和互通有无。同时,注重交通设施与产业、生态、文化的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共享共用工作,通过建设共享设施、共享平台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强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施的安全运行和持久使用。第三,引入新技术,推进智能化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与智能化已经成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趋势。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建设信息化平台等方式,提高乡村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采用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等方式,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进程。第四,完善管护机制,提升长效管护效能。注重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长效管护工作。通过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和管理。组建自治群体参与建管巡察,加快构建乡村基础设施“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拓宽民意反馈渠道,完善乡村“一事一议”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决策、建设和管理中来,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第五,注重实际需求,实现“一村一策”。深入乡村基层,做好基层公路、乡村供水、乡村电网和物流等系列调研工作。先解决“有没有”问题,再解决“好不好”问题。结合村庄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现状,科学编制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一村一策”,满足当地常住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取得新成效。
创新乡村基层治理人才。创新乡村基层治理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为了创新乡村基层治理人才,要采取以下有力措施:第一,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包括村(社区)“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干部、村务工作者、驻村工作队等,同时积极吸纳村民小组长、新乡贤、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参与,形成广泛的人才参与基础。第二,加强乡镇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选拔具备较强基层治理理论和实践,既能准确掌握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又能规划引领村民实现安居乐业的专业化、高素质的基层治理人才。第三,创新乡村治理人才的选拔方式和考核办法。要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畅通事业编制人员晋升通道。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激励机制,如政策激励、目标激励、晋升激励、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情感激励等,多角度、多层面、多形式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治理人才给予奖励。第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要素和重要资源。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能人等入乡创业,培育一支懂农业、爱乡村、惜农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乡村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支撑。同时,加强指导服务,优化创业环境,培育一批政治素质好、领富带富能力强、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乡村创新创业带头人。第五,提升本土人才的技能和素质。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现有乡村基层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创新乡村基层治理平台。为了创新乡村基层治理平台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首先,构建数字化乡村基层治理平台。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打造数字化的乡村基层治理平台,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这样的平台可以实时采集和分析各种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乡村基层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其次,推动多元共治和群众参与。建立健全“镇统筹、村主导、民参与”的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相融合乡村治理体系。通过构建网格化工作体系,发挥网格员的前端触角作用,及时收集和处理群众诉求,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最后,创新机制和服务方式。探索新的治理机制和服务方式,如建立干群联络微信群等线上平台,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同时,根据群众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全面提升乡村基层治理的水平和效率,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乡村基层法治建设:为了创新乡村基层法治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第一,完善乡村法律体系。根据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立法建议,健全和完善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要关注促进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乡村社会民主、改善乡村民生、创新乡村治理方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立法需求。第二,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涉农领域的执法行为,提高执法力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农民群众参与执法监督的制度机制,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如粮食生产、乡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执法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提升法治宣传教育水平。针对乡村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第四,构建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村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通过设立法律援助站点、培育基层法律工作者等方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第五,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引入法治元素,推动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总之,创新乡村基层法治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只有通过全面的法治建设和创新的治理模式,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乡村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富强。
在对乡村基层治理创新这一推动乡村振兴新引擎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创新基层治理,为乡村带来了活力与机遇。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未来的道路仍充满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探索更有效的治理模式。要加大对基层治理创新的投入,培养专业人才,提升村民参与度。让科技为治理赋能,让文化为乡村铸魂。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乡村基层治理创新将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孙彦波,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