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逐渐从生产本位转向生活本位,其日常生活的治理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农村社区生活治理关涉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农村社区的平衡、汇集多方主体的力量,其治理结构与过程反映着整个组织体系的变化。通过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系统建构与创新发展,引导农村社区居民重建生活秩序,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现在我国城乡关系的不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关于农村社区的治理实践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农村社区的重要工作需要“顺应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文件对农村社区中居民生活环境的优化、公共服务与社会公益性服务的嵌入以及居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均提出了具体的落实要求,内在地指明了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内容。202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在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治理一体化的统筹安排下,开展“新时代新社区新生活”服务质量提升活动,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体系化和现代化是农村美好生活实现的必由之路。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它们共同指向生活治理时代内涵的系统化。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时代内涵来源于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将生活空间的合理布局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仅关注生活空间的生态环境,而且强调生活空间的尺度适宜与功能齐全,为生活空间的发展提出系统性丰富的要求,主要包括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方面的空间形态。自然空间作为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必要条件,是农村社区美好生活实现的可持续保障。农村社区的自然空间不能简单等同于农村自然空间,而是置于农村自然空间中农民群众开展日常生活的自然空间,农村社区自然空间的边界的刻画,明确地指向农村社区居民生活的自然环境改善。随着乡村振兴的现实推进与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同于过去“脏乱差”的面貌,农村社区的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卫生条件得到大幅提升,为农民创造了优美的生活环境。绿色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密集的植被覆盖能够带给社区居民心理的愉悦感,增强居民的幸福感。社会空间维度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农村社区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农村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的现实场域,能够减少邻避效应的负面影响、维护人际关系和谐、营造良好风俗习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农村社区的精神空间建设作为社区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维度,成为生活治理不可缺少的时代内涵。培育健康的生活观念对农村社区生活治理有着深远的价值,有助于在农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与归属感。农村社区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其独特的乡土风情与节庆习俗,为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极具营养的文化资源,而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能够激发起社区居民对文化传承与创造的热爱和责任感,为农村社区精神空间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农村社区精神空间的塑造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密切相关,通过引导社区居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树立社区居民正确的三观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共同奋斗的精神面貌。农村社区精神空间的丰富能够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种情感的建立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再生产,促进邻里之间的和睦,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农村社区生活治理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引,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机制协同发力。
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要在治理目标转向和治理价值.两个方面体现。传统的农村社区治理目标通常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秩序维护为主,而面对社区居民生活品质和社区发展的整体效益的需求,现阶段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目标应更加关注农村社区居民生活中生活环境、社会交往和精神丰裕的协同发展,以满足社区居民不同层次的多维需求,使农村社区生活治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目标。传统农村社区治理往往忽视了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和个体需求,而农村社区治理转向生活治理的开始阶段对生活治理的研究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农村社区生活治理实践中创新治理理念是一项关键任务,这不仅体现出我们党对现实发展阶段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也体现了我们党将农村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碎片化、自发的目标图景转变为整体化、系统化的实践主动。
农村社区生活治理要构建多元协同的现代化治理主体格局,包含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参与。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也坚持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历史统一。基层党组织指导和推动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共同合作,形成治理合力,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我们党的组织优势,引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治理,确保各项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基层政府承担着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的责任。基层政府应当积极推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消除部门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共同保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与全面覆盖。农村社区居民的实质性参与是协同治理的关键。农村社区居民是生活治理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其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生活治理的效果。一方面,调动参与意愿是激发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首要任务,通过宣传教育、信息互通等方式,激发农村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治理事务的关注和热情,提高居民对生活治理事务的参与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培训课程、组织技能培训活动,增强农村社区居民参与生活治理的能力。
农村社区生活治理机制是社区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根本保障,以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为指引,统筹常规治理和专项治理方式,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常规式治理是构建稳定、可持续治理机制的重要手段,其中内在地包含建立健全的社区自治体系、明晰的权责关系以及规范的参与机制,以健全的常规治理机制确保治理主体对生活治理事务的有效参与。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专项治理强调在特定问题或突发事件上的及时回应和解决,包括建立及时回应机制与多方主体共同应对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的整合预案。在农村社区生活治理中,专项治理的机制可以迅速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状况,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总体而言,常规式治理和专项治理相互协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常规式治理为社区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治理基础,专项治理则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农村社区治理机制可以更加系统地应对各种挑战,为农村社区居民创造更为宜居、和谐的生活空间。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随着我国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显著的提升,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激发了农村的经济活力,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对当前农村社区居民多维度、多层次的生活需要,农村社区生活治理应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三个方面的空间形态系统地把握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时代内涵,通过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治理主体的多元协同以及治理机制的系统完善实现农村社区生活治理的现代化,将农村建设成既个性鲜明、富有特色又功能完备、设施完善,保留乡风乡韵、乡景乡味,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空间载体。
作者:
郭永园,山西财经大学生态法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副秘书长
葛一品,山西财经大学生态法治研究中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