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历经600余年风雨沧桑的德胜门内大街,在近日迎来了它的华丽转身。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建设和持续治理,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德胜门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项目正式竣工,全长1700余米的大街以崭新的面貌重装亮相,成为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新地标。
漫步在焕然一新的德胜门内大街上,古朴的街面与一处处精心打造的小微绿地交相辉映,尽显老北京风情与现代都市生活的和谐共生。居民徐德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整个面貌变得比较清新、干净、漂亮,所以最近心情特别舒畅。”
此次德胜门内大街空间品质综合提升项目涵盖了修缮沿街立面、整治小微绿地、拓展步行空间、优化道路交通等多个方面。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张曼指出:“项目旨在延续老街的文脉特点,同时满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
德胜门内大街,这条北起德胜门、南至地安门西大街的历史文化街区,沿线串联了7个社区、26条传统街巷、1条文化探访线路和1处湿地公园,是什刹海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长期以来,路面狭窄、沿街外立面杂乱、休憩空间不足、停车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和游客。
为此,什刹海街道联合北京建筑大学设计团队,在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的协助下,统筹各方需求,对德胜门内大街进行了全面设计改造。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四级调研员刘志刚表示:“我们在箱体‘三化’、市政道路、市政交通、牌匾广告、慢行空间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始终坚持尊重传统、回归传统的原则。德内大街268号的西洋门便是此次改造中的一大亮点。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立面设计负责人陈欣伟介绍:“这是一个典型的民国初期西洋门造型,我们在修缮过程中仅对外饰面和门扇进行了复原,整体还原了它的始建风貌。”如今,268号院已成为全街的“颜值担当”,墨绿色的门扇、木梳背拱圈和两层冰盘沿勾勒出浓郁的民国风情。
除了修旧如旧,街边老字号商户也在外立面改造中受益匪浅。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德内峨嵋酒家店长赵翠英表示:“改造后的门面活灵活现,给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顾客对我们的彩画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德胜门内大街还新建了60处小微绿地,通过打开封闭绿地、释放公共空间,增加了道路旁花池、小游园等休闲设施,营造了丰富的花园场景。其中,梅兰芳纪念馆东侧的微公园已成为居民和游客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地面上装点的京剧戏目更是让小微空间充满了文化气息。
在优化外立面和增加公共空间的同时,德内大街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路面宽度适当增加,设置了路侧机动车停车泊位和非机动车停放区,交通微循环也已打通。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裴亚周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在党建引领下,继续推动居民的共建共治共管,加强商户管理,确保城市更新成果的长期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