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有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参与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多重压力导致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的是,许多农村大学生由于城乡差距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大学期间难以得到充分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使得农村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常常感到孤立无援,难以寻求到有效的支持。当前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课程设置和服务覆盖面上仍存在一定不足,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滞后,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缺乏必要的知识,难以进行自我调适。对于,要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将宏观政策与个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增加社会支持系统供给,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深刻的结合点,通过强化文化认同,有助于进一步为大学生提供心理保障,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成长,也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了新动力。
注重文化教育,强化心理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是文化复兴的重要契机。乡村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能在这一过程中找到心理上的支持。大学生参加乡村文化活动,可以深入体验传统文化,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也能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进一步缓解学生的外部压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水平。在实践中,大学生可以参与乡村实践项目,深入农村调研传统文化,同时也有机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了解乡村文化魅力。此外,乡村文化活动通常具有强烈的集体性,大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能够与其他参与者形成紧密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进一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进而增强自身心理韧性。
开展社会实践,助推心理成长。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也成为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重要契机。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能锻炼心理承受能力。一般而言,乡村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有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例如,大学生可以参与乡村的科技推广项目,通过与农民合作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在与农民的互动中学习到宝贵的生活智慧。在此过程中,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可以提升学生价值感、增强自信心。此外,大学生在乡村实践团队合作中需要与其他成员配合解决问题,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路径,提升改革发展综合水平,适应当前教育发展趋势。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改革,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注入新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任务。高校应系统化地设置心理健康课程,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等具体的实用技巧的传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调适能力。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此外,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同样不可或缺。高校可以邀请心理学专家定期举办讲座,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在具体问题上获得针对性的指导。通过结合乡村实际的针对性教育,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还能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高校还应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实践教育内容,使其更加贴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可以通过设立实践课程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加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应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要打造专业的心理教师队伍。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的实际勤快改那个,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升指导能力,特别是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心理服务。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网络,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资源,确保心理咨询服务的覆盖面,在学生参与乡村实践活动过程中注重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咨询服务,保障学生在需要心理纾解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在融入乡村环境过程中,心理问题具有高度的个体差异性,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提供指导时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调适能力,进一步为融入乡村发展夯实内心基础。
积极搭建社会支持平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支持平台,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高校应为家长提供心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支持环境,形成家校合力,引导学生主动融入乡村发展实践。高校应利用自身的资源推动校外资源的整合,特别是加强与乡村地区政府、企业的合作,调研乡村发展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培训,帮助、引导学生更好的融入现代乡村发展体系中。基于此,作为高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搭建社会支持平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特别是要结合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引导更多大学生融入到乡村治理体系当中,提升开展乡村工作的综合素养,更好的调整自己内心状态,进一步适应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的综合需求,为未来乡村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应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服务。比如,可以通过开发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同时,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开展心理健康在线讲座,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基于此,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动改革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搭建社会支持平台,深化实践教育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冯华,石家庄学院,副教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