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将人的价值观重新塑造,因此思政教育是价值塑造的最为主要的工具。而价值塑造最终成果则是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发展协调一体化,其成功实施需要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深入参与。通过专业课程的创新整合和多元化实践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内容,深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促进其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于培养能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上,还显著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和专业技能的应用。
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一大批既懂得农业知识、又具备农村情怀的人才。思政教育恰恰提供了一个桥梁,将学生们的专业学习与国家的农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通过融入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和政策背景,学生们能深刻理解国家战略的深远意义,从而激发他们投身乡村发展的热情。这种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了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的长远视角,增强了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乡村的责任感。同时思政教育强调实践育人的理念,鼓励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际操作中去。实践活动如农村实习、社会调研等,不仅使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乡村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直接面对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这种沉浸式的学习经历加深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在知识传递方面较为直接,但缺乏足够的参与感,让学生很难对乡村振兴的复杂性有一个直观深入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涉及农业科技进步、农村社会管理改革,还包括农村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其复杂性要求教学方式能够更加多元化。而且案例分析的不足也是现行教育模式的一个缺陷。优秀的案例分析能够具体展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例或面临的困境,更加生动地将抽象的政策与现实操作相结合。然而目前大多数思政课程在处理乡村振兴内容时,往往忽略了从实际案例出发,进行深入分析的机会。这种缺乏针对性和实践导向的教学,不仅减少了课程的吸引力,也限制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高校实施思政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缺乏针对性成了一个显著问题,这不仅削弱了教学的有效性,也未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热情。
举例来说,农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农业科技、作物栽培技术与农业资源管理等,而这些专业技能直接关联乡村的生产活动和农业发展。然而当这些学生参与统一的实践教学时,他们所面对的实际情境可能并不需要这些专业技能,而是更多涉及基础的社区服务或是简单的社会调研,这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实际应用,也难以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技能。同样,经济管理学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的角色更侧重于乡村经济的策划、管理与优化。他们需要了解乡村经济结构,掌握农村金融、市场营销以及项目管理等知识。但如果实践教学安排的是通用型的活动,如植树、清洁或是基础的教育助学等,这些活动虽具社会意义,却无法充分利用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得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脱节。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通过专业整合的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以及对国家战略的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部分,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参与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深化对国家重大战略的认识。
在设计专业整合的课程时,思政教育应主动融入各专业学科中,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视角来理解乡村振兴。例如,在农业科学课程中,教师应强调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将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和实践案例直接融入课程学习。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直接贡献于国家的农业和乡村发展。
对于经济学及社会科学类专业,思政教育应通过课程整合,让学生探讨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和市场机制来推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中不仅涵盖理论知识,还应包括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分析,例如助农贷款政策的影响、农村产业升级策略及农民收入增长途径。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将经济学理论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采用多元化实践活动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教学的实践性,而且能有效地将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与学生的实际行动相结合。
多元化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如进行社会调查、参与农业实习或协助乡村规划。这些活动不仅仅是课程学习的延伸,它们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例如,在农业实习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理解现代农业技术如何在乡村实际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助力提高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
社会调查则让学生直接与乡村居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以及乡村振兴政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这种直接的人文关怀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理解并认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思政教育的一种生动实践,通过亲身体验深化对国家政策的理解。
乡村规划的参与则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规划能力和战略思维。学生不仅需要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如何整合资源,平衡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发展模式。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更具创新性,这是传统课堂所难以提供的。
在当前教育模式中,推动跨学科合作平台的建立成为一种创新策略,能加强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理解并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让来自农业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项目,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强化了思政教育的实践导向。
跨学科的合作平台允许学生将各自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乡村振兴问题时,能够体现出显著的优势。例如,农业学科的学生可能专注于作物的生产技术和生态可持续性,而经济学科的学生则能够提供关于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的见解。社会学科和环境学科的学生则能够从社会结构和生态保护的角度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多维度的合作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和更创新的解决方案。与此同时,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也表现出色。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尊重并利用彼此的专业知识,以及如何协调不同的观点以达成共识。这不仅仅是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其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一种培育,符合思政教育强调的集体利益和国家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实施这种教学策略时,高校可以设计具体的项目任务,如乡村可持续发展规划或乡村社区服务项目,来具体实施跨学科合作。这些实践项目让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够直接观察到自己的工作如何对社区产生积极影响。这种体验增强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认识到个人行动对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思政教育的深入应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实际经验并加强了其社会责任感。通过专业课程的创新整合和多元化实践活动,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国家战略的同时,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实际应用于乡村发展之中。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将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培养出更多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战略思维的优秀人才。
作者:(李岩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