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文化振兴作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优秀的乡村文化是乡村的“魂”和“根”,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能够凝聚起农民的力量,增强农民的向心力,引领大家推动农业、农村产业和经济的现代发展,推动中华现代文明的实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中华现代文明建设中谱写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需要遵循中华文明发展的规律,紧扣中华文明的特性。中华文明绵延不断,要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华文明,挖掘优秀乡村文化,坚守乡村本真的文明。
守正:挖掘优秀乡村文化,坚守乡村本真的文明
几千年来,正如梁漱溟所说: “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我们的中华文明就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建设中华现代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源泉中汲取养分。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乡村文化振兴的第一要义是延续和传承乡村文化中蕴含的文明和智慧,守住乡村文化的“根脉”,固本培元、凝心铸魂。在历史变迁、躬耕劳作、生产生活中,乡村逐步凝聚了宗族文化、孝善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治理文化等,他们不断发展融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农耕文明,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品质:天下为公、共有共享的思想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性思考,修身立德、克勤克俭、精耕细作的传统美德,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这些农耕文明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乡村文化,还要保护乡村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留住乡愁。比如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和传统标志性建筑等、民歌山歌、服饰装饰、优秀的民俗习惯、节日庆典、戏曲文化、杂耍说书、木雕、石刻、剪纸等民间技艺。乡村文化机关和政府应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普查和建档工作,通过深入乡村,及时梳理登记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文化情况,制定科学性、长期性、差异化的规划和保护措施,以“一村一品”文化阵地为抓手,开展文化主题展览和乡村生态旅游,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创新: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化,书写中华现代文明的乡村篇章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紧随时代的变迁推动乡村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城市文化等嵌入和融通,批判性继承和改造乡村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向结合,使之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展现出时代风采。
中华文化是“向内凝聚”“团结集中”的,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农民作为乡村生活中的主体,是乡土文明的缔造者和受益者,在乡村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参与到乡村文明的培育、实践和创建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保护古文化遗产,接受现代环境保护如“垃圾分类”等观念,推进良好的家风、乡风的建设。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升生产技术,推动农业生产的绿色和现代化。提升农民的现代化思维,开拓创新,创造更多元的文化形态,学会运用现在的科技力量宣传、保护和创建乡村文明。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文化管理服务工作,发挥新乡贤的作用,积极与城市高校学者和城市文化部门联动、交流,实现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更多的连接。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乡村文化振兴还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遗址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讲好代表性的红色故事、革命人物。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与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统筹,互动协调。在现代化实现的进程中,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动文化振兴与生态振兴、产业振兴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背景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将乡村文化嵌入文旅产业,创造文创产品,也探索文化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发展农业经济,富足农村“钱袋子”的同时实现“精耕细作”精神实现现代的转化。数字信息化发展趋势下,要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借助微信、抖音、快手等,用视频、直播、游戏、乡土音乐、乡土文学等传播好、表达好乡村故事和声音。
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中华现代文明实现的内源性支撑,在建设现代文明中不断攀登乡村文化发展的高峰,把握主旋律、兼容并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 黄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