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高等教育培育出的高质量人才是服务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之一,高等院校更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核心力量。在当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向乡村领域的下沉,高等教育赋能乡村经济发展已然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拥有着多重价值属性,但这些价值属性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全部展示出来的,而是会根据不同阶段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以人的发展需求为中心的个体本位论高等教育价值观;第二类,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价值观;第三类,以知识发展需求为中心的学科本位论高等教育价值观。就第一种价值取向而言,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第二种价值取向则体现出的是高等教育的外在价值,即它服务社会的功能,而到了第三种价值取向,则与当前乡村振兴需求表现出了高度一致性。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对高等教育内在、外在某一种单一价值的体现,而是在实现人的发展与学科知识发展本体价值的同时又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进步。
乡村振兴需要以优质高等教育为基础,统筹布局好高等教育资源向乡村的转移下沉以及合理应用是时代所需,其具体体现在:
高等教育资源可为乡村振兴蓄力。应时代发展需求,目前越来越多高等院校正在积极找寻与乡村振兴需求相适应的有效切入点,并且在具体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方向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重新进行了梳理与谋划,意在通过精准施策的方式来培育出更多服务于乡村振兴与建设需求的优质人才。还有,在乡村振兴理念导向作用下,高等教育资源正在逐步向乡村领域倾斜,大大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内驱力量,在此过程中,广大高校学生群体也慢慢对乡村建立起了更深刻的认知与了解,感情也变得更为深厚。
高等教育承担着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从不是某一产业的推动,而是各种产业的综合布局,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任何一方缺一不可。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乡村振兴不容忽视,乡村得不到发展,国家将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步。所以,高等教育作为核心主体力量必须要积极承担起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自身资源优势来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独特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劲动力。因此,要将高等教育的优势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精准对接,以高质量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共同绘制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加强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服务水平。基础设施是高等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物质性基础,即高等教育需要借助更具先进性的基础设施来逐步落实各项服务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所以,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自身基础设施优化需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优化的力度,进而切实提高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整体水平。比如,高等教育院校可结合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清楚自身在人才培育方面的方向,深入到当地乡村领域的实际发展,以乡村振兴需求为导向来制定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优化方案,从细节着手来优化和完善各类基础设施的不足之处。再比如,高等教育要切实关注到未来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尽可能提前布局好兼具智能化、信息化特征的教育基础设施,积极主动联合多方主体,寻求多方主体资源的支持,在投入方面可向政府寻求一些福利政策,同时向兄弟院校或者社会企业等获取支持和帮助。高等教育要以开放姿态,以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理念来切实提升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工作,为赋能乡村振兴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推动融合共建理念的落实,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交叉融合。高等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无论是在文化领域、科技领域还是在人才培育领域都发挥着纽带作用。在赋能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可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作用,积极服务于乡村文化振兴需求,如有必要可设置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等,全方位促进新工科与新文科的融合,将各个领域内先进的思维、技术、成果等融入日常课程教学当中,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和培育学生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素养。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还需要同步加强实践场域的建设力度,主动与社会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尝试推行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借此机会拉近学校、学生与乡村、企业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实训基地和实践机会,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乡村文化的内涵,掌握乡村文化的特点,鼓励和支持学生们做好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如有机会可尝试联合当地乡村主体,携手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全力加强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培育更多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高质量人才。高素质人才正是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人才类型,高等教育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理应承担起这一份艰巨且重大的使命与任务,全力加强职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为乡村领域培育更多更具针对性的综合型人才,以人力资源的注入来支持乡村的建设与发展。比如,高等教育在创新和改革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性增设乡村职业教育的部分,即根据当前乡村建设的需求来组织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教育,让广大学生群体在学习本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可同步接受到乡村职业教育的内容,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大学生对乡村领域的关注,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意向等。再比如,高等教育需要构建起更具多元化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要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将更多与乡村建设与发展相关的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来,让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和了解更多与农业、农村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创新实践技能等等。还有,高等教育可通过与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乡村经济实体建立合作关系,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参与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现代农业的运作模式,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最后,各类高等院校还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多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农业专业课程设计,确保教学内容与乡村实际需求吻合,可以探索为学生打造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农业专业实践学习机会,促进科研项目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到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中,培养其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现代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高等院校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助农兴农智库。助农兴农智库是目前乡村振兴最为需要的资源之一,也是推动乡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建立起足够专业科学的助农兴农智库,那么对于乡村振兴与发展而言将会产生重要意义。因此,目前高等院校要树立起积极主动的意识,加入到助农兴农智库建设行列当中,通过进一步强化科技助农研究的力度,合力打造助力乡村振兴“智库”:首先,加强对乡村振兴项目的研究力度,继续深化拓展乡村振兴项目所涉及范畴。以应用为导向,高等院校之间联合组织召开每一年关于乡村振兴主题的专项课题研究与探讨会议,并组建专家、学者团队就不同发展阶段乡村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项目进行学术研究,建设助农兴农“智库”助力乡村振兴。其次,高等院校联合编制乡村建设与发展规划或者方案,积极主动参与和乡村振兴相关的调查与研究活动,以实践调查为准来制定乡村振兴技术标准、监测指标、评估方案等,以此来针对性推进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技术成果在乡村领域内的转化与应用,尽早实现高质量研究成果向有效运用转化。还有,高等院校可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尝试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或者固定期限内遴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担任科技特派员,组建产业服务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和乡村需要,采取“项目+团队+技术”模式,开展乡村产业开发、农业园区建设、乡村产业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医疗卫生服务、农业技术指导等,在乡村开展学术研究、专业实践,将科技成果送进群众家、推广到乡村一线,将研究落实到“大地上”“田野中”,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
高等教育是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利用高等教育来乡村振兴赋能,这一任务极具紧迫性且具有深远意义。现阶段,高等教育必须要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正视高等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情况,大胆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积极正面的思想和行动去面对和解决,在保证不影响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同时适时适当将资源向乡村振兴需求倾斜,找准高等教育在乡村每一个领域中的角色和定位,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赋能计划,为乡村振兴全力培养和输送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优质人才,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杨智军,西南石油大学党政办公室(校地合作办公室)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