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变革发展的理论创新,是生产力迭代升级的必经阶段,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质态,为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扎根基层乡土的科技小院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科技小院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将新技术、新动能运用到智慧农业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中去的重大任务,担负着解决乡村数智先行、高质量发展和人才振兴的时代使命。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汲取丰富营养和有益力量进一步激发科技小院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人才振兴,为赋能科技小院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拓数智振兴新赛道,激活科技小院创新引擎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科技小院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技术支撑,初步实现了农业科技的创新及推广,但乡村现有的数智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在数智基建、数智平台、数智素养和数智治理等方面还不足以支撑农业科研的运行和实施。解决乡村数智鸿沟、突破创新壁垒,是激活科技小院创新引擎、实现乡村数智振兴的必然要求。
以数智基建为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66.5%,离全民普及还有一定距离,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政府、企业和高校要合力共促,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资金投入,优化乡村网络建设和布局、增设网络基站,确保乡村地区能够尽可能覆盖到稳定、高速的网络服务;以数智平台为依托。各方要共同发力,提升乡村地区的信息服务系统和数据平台建设水平,通过搭建“数智库”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科技应用等信息资源,为乡村振兴和科技小院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生产建议和销售宣传渠道,进而提升农业产销的智能化水平;以数智素养为支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要通过政府引才、高校育才和项目聚才等方式,推动乡村人才结构优化和数智素养提升,通过培训、数字化技术普及和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数智化技术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内外兼修”培养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质劳动力队伍;以数智治理为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数智化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引进和开发农业数智技术,推动乡村治理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数智化治理的体制机制,基层有关部门权责明确,合力共促,推动数智治理落地实施,并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推动乡村治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最终实现大数据平台下乡村数智治理模式的运行实施,从而提高治理效率、提升决策精度。
转换高质发展新频道,推动科技小院转型升级
截至2024年7月30日,全国已有290个培养单位陆续建立了5500多个科技小院,4700多名专家学者、7800多位研究生奔赴农村一线,驻扎科技小院开展科研生产工作。科技小院数量增速迅猛,已基本进入“量变”发展向“质变”发展的跨越阶段,高质量发展是科技小院发展的必然阶段,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主动转换发展频道,推动科技小院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再强化。首先要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通过投入新技术,探索新模式,研发新品种等手段实现作物高产和资源高效的“双高”目标,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其次要利用科技小院“一院一品”的独特优势,探索一条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优化生产的闭环升级模式,更好地发挥科技小院社会服务功能和助农兴农使命,把“双高”优势变成农民实实在在的收入优势,服务乡村振兴。规范发展路径,实现数量增长向质量发展转变。现有的规章制度对科技小院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和约束,但对高质量发展的管理规范还相对缺乏,在科技小院数量增长迅猛的同时应适时将关注点转移到规范发展上来,出台科技小院规范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制定建设标准,规范过程管理,适时开展整改整顿;制定科技小院考核标准,开展等级评定、过程和验收考核,规范奖惩机制,制定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激发科技小院活力。融合发展特色,实现互利共赢。要善于利用乡村振兴中一切有利环境和资源开展融合发展建设,加强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和强化联农带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要善于开展科技小院内部合作,通过成立科技小院联盟或联合院,着力强化科技小院集群布局,协同共育、多向赋能,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实现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国际化交流推广。科技小院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模式,要及时总结,形成示范典型。通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的科技交流职能开展国际交流,搭建科技小院国际经验交流平台,面向国际社会共享科技小院发展经验;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华留学生、国际合作组织和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向国外推广科技小院模式,甚至帮助建立科技小院,让中国经验惠及全球;放眼全球,开放创新,探索建立国际视野下的科技小院模式,为建立完善全球发展机制贡献中国智慧。
探索育人模式新通道,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在科技小院人才培养的发展实践中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育人模式新通道,才能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知农爱农的复合型人才,担当强农兴农的时代使命。
发挥场域优势,构筑“一懂两爱”育人堡垒。“广阔农村大有可为”,科技小院立足“三农”,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示范区和试验田。要善用劳动实践课堂,发扬“自找苦吃”的精神品质,在实践中接受身心和意志力的考验,感受“三农艰辛”,激发爱农情怀、学农热情和兴农使命;要善用群众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加强与村民的互动交流,增进信任,通过面对面、手把手地服务交流,传递兴农本领和爱农情怀,实现“育己”和“育人”的有机结合。发挥平台优势,畅通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通道。科技小院人才培养功能定位的核心是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解决了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环节脱节的矛盾,同时将课堂与田间、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用型农业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要畅通人才服务“三农”的通道,为专家学者、高层次人才、企业导师、基层技术骨干深耕田间地头授课、技术指导搭建平台、开设讲堂,提供更多实践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机会,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更多可担重任的高素质农科人才;其次要畅通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通道,不断筑巢引凤,用政策、资金、优质项目等吸引更多知农爱农人才,特别是科技小院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成为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工作队。
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小院,将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变农村生活方式、实现农业生态绿色发展,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富裕的基本保障,又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途径,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方云钦,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