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之一,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时代要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能够为乡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为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同时,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这一进程,必须紧紧把握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基,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与时俱进,强化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汲取塑造当代、引领未来的动力源泉。
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不仅体现在促进经济提升和产业发展,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塑造与价值观的传承。首先,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文化之魂,它通过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村道德,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乡村焕发出独特的魅力与生机。良好的乡风不仅提高了村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还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社会环境。其次,乡风文明建设是改善农民精神面貌的必要举措。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关乎农民个人素质的提升,更与乡村持续、和谐发展紧密相连。这一建设过程致力于深度培养农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理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最后,加强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多方资源整合、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让乡风文明真正扎根于每一处乡土,实现从物质振兴到精神振兴的全面飞跃。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知识讲座和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改善农民的精神面貌,使他们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还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现代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良好的乡风文明对促进乡村治理、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风文明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使乡村居民在精神层面得到滋养。这种文化自信能够增强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乡村事务,共同参与建设美好家园。这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制,有助于凝聚乡村的集体力量,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其次,乡风文明的建设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帮互助。在一个拥有良好乡风的社区中,村民相互信任,社会关系紧密,这不仅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提升公共安全感,还能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治理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乡风文明作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持续繁荣的动力源泉,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依赖于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涵盖历史传统、地理风貌,以及乡风民俗和乡土人情等方面。因此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乡风文明”的持续建设,包括特定乡村社区中村民共同遵循的规范或行为模式,涵盖了价值观念、风俗礼节、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是乡村社区文化的集中体现。相较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更多侧重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方面,乡风文明则更侧重于反映农民在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精神文明发展状况。乡风文明不仅关乎乡村振兴的文明程度、质量和水平,也关乎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乡风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农村健康发展的基石。尤其是对于那些以特色文化产业为经济发展支柱的乡村,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当地产业繁荣、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乡风文明与乡村经济发展深度融合,通过乡村文化的挖掘与产业的结合,发展文化旅游、手工艺等特色产业,既能创造就业机会,又能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乡村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乡风文明建设对于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乡风文明不仅仅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通过乡风文明建设,能够进一步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乡村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是保护和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些传统不仅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也是乡村发展的独特资源。通过乡风文明建设,可以深入挖掘这些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这不仅能够增强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够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是推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注重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策略,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加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乡风文明建设注重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创新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能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筑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根基是关键。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充足的经费支持,乡村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的培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首要任务是强化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的集体观念紧密相连,因此,要巩固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必须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具体而言,需在土地改革所有制明确的基础上,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推动多种规模经济的发展,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社,探索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融合的经济模式,实现农村集体产权的实体化、市场化、股份化,实现现代农业与小农户的紧密衔接。其次,要拓宽乡村居民的增收途径,提升乡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增强其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关键,也是其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提。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需加强惠农强农政策的制定,落实补贴政策,提高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强调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崇尚科学、崇尚劳动,自觉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型农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结合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与先进做法,挖掘信息技术在乡村经济建设中的优势和手段,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建设,为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我国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前提。乡村文明建设的实施必须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造,强调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结合现代文明理念,推动“活态传承”。首先,要建立健全乡村文化传承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等协同联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乡土文化节、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展示等,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促进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存档和网络传播,加大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推广,增强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次,结合地方实际,创新乡村文化内容,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推动优秀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高乡村文化的价值。在新媒体环境下,注重网络文化的塑造,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平台,展示乡村独特魅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风文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最后,农民不仅是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力量。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乡村文化的孕育、延续与繁荣,根植于乡村社会千余年的历史演变之中,紧密关联着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在乡村地区,坚守人民文化主体地位,培育一批坚信并致力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仰者、守护者、创作者与传播者,促使他们主动承担起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这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唤醒农民内在动力的必然途径。
加强我国乡风文明建设,坚持与当地特色经济融合发展。应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形态。将乡村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与农村经济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乡村农艺、手工艺品等多元化产业,使文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园、乡村创客基地等创新模式,激励当地创业者利用乡土特色拉动就业,创造经济收益。同时,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推广文明诚信经营,通过组织村民培训班、讲座、文化沙龙等形式,提升村民的商业道德和经营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观,形成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的互动,可实现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使经济利益与文化传承并肩发展,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
加强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要注重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增强乡村的自我治理能力。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首先,要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建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鼓励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管理与决策中,增强村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感。村委会应积极听取村民意见,通过民主协商、决策透明等方式,提高治理的效率和公平性。同时,鼓励乡村组织、社会公益力量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参与乡村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其次,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培养一支具备专业素养、服务意识强烈的人才队伍,以满足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再次,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包括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等,以及提供各种类型的文化服务,如文化旅游、艺术培训等。最后,还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化发展。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活动等服务,以满足城乡居民对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作者:张佳希,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在读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