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3日下午,第二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网络微短剧主题研讨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以“以融促新、以质促融:开拓‘微短剧+’多产业跨界融合长赛道”为主题,各主管部门代表、文联作协领导、业界专家和一线创作者作了精彩的交流发言。
本届大会还在融合网络视听艺术表现方式的基础上,借鉴时下流行的“脱口秀”形式,推出“短剧开放麦”这一创新环节,嘉宾以轻松、自由、开放的形式轮流演讲,并与现场观众进行深入交流。围绕“揭秘·微短剧的制作生态链路”“延展·微短剧的跨界融合发展”主题,多位专家和创作者纷纷畅所欲言,引发关注。
量增质升 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之舟全新启航
近年来,网络微短剧凭借其体量轻、节奏快、时长短的特点,受到观众喜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以网络微短剧为代表的网络文艺形态“量增质升”,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杨铮在致辞中从严格规范管理、抓好精品创作、推动产业融合三方面对行业发展提出了要求和期许,为全行业规范、创新发展提振了信心。“希望各从业主体能够珍惜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严格落实主管部门管理要求,强化自律意识,主动开拓创新,在微短剧未来广阔的市场中取得更好的发展。”他说到。
北京市广电局高度重视微短剧工作,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多措并举,推动微短剧产业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在致辞中表示,“围绕创新和融合两个维度,深入探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方法和路径,是顺应时代之需、人民之需、行业之需。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和市场的自身调节下,微短剧创作生产已走向规范化、精品化。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之舟已全新启航”。
北京市广电局策划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短剧游北京”创作计划成果展示也在会上受到业界广泛关注。这批作品紧紧围绕“京貌、京韵、京创、京潮、京尚”五大主题,生动诠释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
北京市广电局电视剧管理处处长、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负责人夏斐在会上发布了“网络微短剧‘首亮微光’2.0扶持计划”。该计划由北京市广电局发起,北京各区委宣传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重点播出平台参与。他表示,北京局作为精品内容挖掘者、培育者和助推者,下一步将会携手多方资源为好创意、好内容、好作品保驾护航。
北京市通州区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卫欣进行“虚实之间,大运河之梦”的通州区网络视听产业推介。他表示,“将继续加强微短剧和社会热点共鸣,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艺术与技术融合,实现‘小体量’中的‘大格局’,透过虚实之镜,映照大运河的‘流’声、历史的‘映’记”。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进一步表示,网络微短剧管理正式迈进“分类分层审核”新阶段。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备案规定的出台,不仅为创作指明了方向、设立了标准,也为企业的公平竞争和持续盈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在推动微短剧行业向精品化、创新化、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从业者的预期和信心。
行业的欣欣向荣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离不开创作者对于行业趋势的洞察以及精品化的方法论。作为平台方和制作方,抖音短剧业务负责人王晨、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影视业务负责人曾映雪分别分享了共创微短剧精品化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努力。用户的内容体验和情绪价值是他们共同强调的“创作密钥”。曾映雪表示,要提供精品、多元、创新的微短剧内容,与用户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以品质之作,与观众同频共振。
技术赋能让好内容连接观众与创作者
当前,微短剧正成为精品创作和主流价值传播新阵地,得到越来越多用户认可。在本届大会的创新环节“短剧开放麦”上,多位平台代表、制作人和主创悉数分享了自己与微短剧的故事,揭秘网络剧的制作生态链路。
在以“揭秘·微短剧的制作生态链路”为主题的“短剧开放麦”上,《大过年的》《午后玫瑰》导演沈宏翔从导演的角度分享了微短剧创作经验,在他看来,传统影视从业者在精品内容的把握以及与专业演员、团队合作的维度上都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我们更需要在短视频内容生态下,持续学习、不断深耕。碎片式观剧是观众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影视作品的需求和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业者和创作者要按照高质量和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讲人事、说人话、动人情,为观众和市场输送更多好作品。”他如是说。
行业不乏创新表达手法的新形式、新内容,而微短剧作为新兴的内容形态,实现产业的全链条流程也一定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2024年开年,以科技创新赋能,国内首部虚拟制片短剧《柒两人生》在抖音上线,目前播放量达到了5.5亿,单集最高点赞达到了337万。《柒两人生》主演慧慧周分享,虚拟制片技术是一种将后期前置的拍摄方式,在拍摄时就完成“所见即所得”的效果,更便于摄制工作,也能让演员更加身临其境,从而提升剧集制作的效率、质量。
抖音精品短剧负责人钱立立认为,平台与创作者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让网络微短剧行业不断向精品化方向迈进。而微短剧的核心价值便在于满足了观众所需要的情绪价值。在她看来,从情绪价值到故事价值,微短剧要实现的是创新、迭代、升级,而其路径是在关照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与观众有互动,有共情。作为平台,抖音短剧在实现精品化道路上要做的就是鼓励优质、鼓励创新、鼓励多元。
未来,大数据、AI技术等新技术在网络微短剧中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快手星芒短剧业务负责人王海月直言:“微短剧与AIGC新技术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快手短剧将不断通过微短剧+新科技、微短剧+体育、微短剧+文旅、微短剧+IP等方式来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进一步发展。相信微短剧一定能够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减少生产成本和缩短制作周期,加速中国影视工业化的进程”。
跨界融合 多元增长点拓展“微短剧+”新可能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更加坚持创作初心,一大批用心、用情、用功策划制作的微短剧内容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微短剧也在科普、文旅、传统文化等领域大放异彩,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和实践的灵活性。
在以“延展·微短剧的跨界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场“短剧开放麦”上,多位嘉宾讲述了自己关于“微短剧+”的理解和精彩实践。深圳卫健委宣传处处长、深小卫主理人王岭提出,“‘微短剧+’其中的这个‘+’就是未来微短剧发展的核心”。从深耕新媒体领域的制作经验出发,她介绍了深小卫在微短剧跨界与融合方面的探索。“做好‘微短剧+’,就是要大胆探索微短剧的跨界和融合,此外,还要在与年轻人同频和传递干货信息之间取得平衡,并将新媒体内容与自身的业务更有机地融合起来”。
《我的归途有风》总策划、华策副总编辑贾尧分享了该剧如何成为一场致力于精品化创作并赋能文旅的双向奔赴。他表示,《我的归途有风》充分展示了乐山当地特色和非遗传统文化,让观众对乐山的城市风貌与人文情怀有了进一步了解,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往打卡,是网络微短剧带动文旅消费的一次有益尝试。
《祈安澜》《舟辑千里号歌来》编剧,北京锦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锦沐进一步分享了自己的见解。《舟楫千里号歌来》以北京通州段运河的船工号子为主题,《祈安澜》以首都博物馆的避水兽为原型,无论是无形的文化还是有形的文物,这两部作品都充分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她认为,要想做好文旅微短剧,关键在于抓住三个特色,包括当地特色、作品本身的特色以及微短剧自身的特色。
遵循微短剧本身的创作逻辑,爱奇艺《大王别慌张》制片人靳今带来了“微短剧+综艺”的更多融合可能性。她总结了剧综联动的系列微短剧《大王别慌张》的创作经验,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是创新,让观众有超过预期的新鲜感;第二是遵循戏剧的创作逻辑,把综艺作为元素融合进戏剧逻辑;第三点就是重点把握内容和话题的当下性。优酷《禄小斋的人间美味之旅》策划徐雨雨分享了“禄小斋LULU”这一阿里继“厘里”后推出的国内第二位、海外首位超写实大模型数字人的应用场景。她表示,微短剧《禄小斋的人间美味之旅》是“内容+技术”的融合与共建,更是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内容出海交流的见证。
阅文集团短剧工作室负责人毕玉瀛还从内容创作角度分享了“微短剧+IP”的跨界融合经验。她提出,未来阅文将会释放协同效应,调动作家生态,实现内容中心制,为观众讲述更多的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阅文会以核心资产IP为中心,发挥IP的特性,产出优秀的短剧作品,实现双向赋能”。
网络微短剧主题研讨活动已落下帷幕,对于“微短剧+”的创作和畅想却仍在继续。坚持创新与探索,网络微短剧会在文化娱乐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其跨界融合也将突破创作边界,迸发出更多光彩。作为人民的文艺作品,微短剧的精品化是创作者永恒的追求,相信在政策、人才、资金等维度的支持下,实现微短剧的精品化、专业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