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趋势。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乡村振兴之魂。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底蕴。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主体,丰富农民精神生活、营造乡村社会文明新气象,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题中应有之义。
乡村历来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情怀和传统智慧,有着稳定而深层的文化认同,这种文化认同成为乡村公序良俗得以有效运行的内在基础,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一方面,团结友爱、讲信修睦、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需要进一步弘扬与传承。另一方面,一些陈规陋习、封建迷信思想、尊卑等级观念等落后文化,需要破除和摒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多元文化的冲击,乡村亟需用丰厚的道德滋养和优秀的文化浸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塑造文明新风,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发展的主体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要深入研究农村和农民的“个性化”特点,让理论性强的“大道理”真正落入“寻常百姓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要将这些价值观具体化、日常化,使之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一方面,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文化熏陶、典型示范、宣传教育,帮助农民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态。另一方面,要加强知识教育和科学普及,帮助农民掌握先进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养。通过政策支持、义务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强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和致富能力。
生活化的宣传教育,是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口口相传是农村生活的特色,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的有效载体。生活化的宣传教育必不可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成为更容易让农民群众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这就需要从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出发,从生活化的视角重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将社会主体核心价值观的“自由”和农村土地托管联系起来,农民在土地托管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托管模式,自由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这样,农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自由”的含义。将“平等”与农村的基层选举联系起来,将“公正”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联系起来等等,可以让农民群众更容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生动直白的事例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农民群众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的最好工具,在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从这个维度上多下功夫。
除了做好农村“特色化”的宣传推广之外,还要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装成具有农村特色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挖掘家训族规,在传统家族或家庭中,长幼、父子、夫妇之间的相处方式,往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一致,能够切实提升个体品德,培育家庭美德。另一方面,乡规民约也能够起到指导、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文明的乡规民约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此外,特色化的农村公共活动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刻存在,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利用农村传统特色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的公共活动大多“号召力”较强,农民都愿意积极参与。例如陕西关中地区的社火、陕北地区的秧歌汇演,通过这些传统文化活动,来弘扬“友爱”“和谐”等价值观念。农村群众通过参与和观看文艺表演,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培育乡村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起来”。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化平台,盘活地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将地方特色资源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加快实施“文化+生态+产业”发展战略,开拓乡村振兴的新通道,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与人民群众现实生活的真正融合,潜移默化渗透在老百姓的思想认知当中。农村是广阔的“课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充分挖掘农村优势资源,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常瑜,西安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