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眼点,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技术创新发展、乡村人才技能培养、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乡村存在的村民科学素养低下、人才活力不足、体制机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等现实问题,阻碍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因此,应立足时代背景,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以解决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联通困境,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为实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科技创新催生农业经济发展新形态。科技创新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改变了农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得原本无法开发的生态资源得以转化为新的经济动能。通过对生态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乡村不再依赖单一的农业生产,而是形成了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多产业并举的经济体系。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形式在科技推动下逐渐兴起,为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智能化生产模式在乡村农业中普及。精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通过智能化农机设备和大数据分析,使农民能根据土壤、气候等实时数据开展科学种植管理,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出效率,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数字化变革引导城乡融合与“两山”理念的转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城乡间的信息鸿沟逐步缩小,使生态产品与资源的高效流通成为现实。在数字化推动下,乡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信息闭塞的区域,借助网络和智能化技术,乡村生态产品能快速进入城市市场,解决过去产品滞销或流通速度缓慢的困境。这一转变提升了乡村经济活力,加速了城乡资源的循环与共享,进而促进了城乡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同时,数字化技术赋能乡村,可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利用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使乡村逐步形成依托算力网络的新型知识体系和技术框架。例如,乡村可通过数据分析精准了解城市消费者需求,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优化生产模式;乡村生态农业可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与城市消费的无缝对接,使农产品供应与城市需求相契合,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利用精准的数据反馈,乡村生产模式从传统粗放型转向精细化管理,推动了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了乡村整体竞争力,同时也为乡村与城市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数字化推动下,乡村与城市间不再是单向的资源流动,而是形成了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格局,实现了城乡融合与“两山”理念的深度转化。
产业升级赋能乡村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发展理念和实践路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破坏,而新质生产力则以绿色、可持续为核心,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生态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也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循环利用的基础上,还引入了创意产品产业,有助于深化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农村绿色生态品牌,并逐渐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经济模式,从而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绿色经济增长。
劳动力提升赋能乡村人才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新技术能力、创新意识与生态环保观念的高度融合,随着国家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以及新兴资本逐渐向乡村注入,乡村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承载地,并逐步形成以创新创业为驱动的新经济模式。该模式将传统依赖城市的资源密集型发展路径转向乡村生态经济的新赛道,同时也为乡村人才结构优化提供了契机。新质生产力的扩展与应用,可丰富乡村创新创业的应用场景,使更多优秀人才看到乡村发展的潜力与机遇,从而引导外部优质人力资源进入乡村,为乡村经济带来活力。此外,随着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内部逐渐形成了自我成长机制。通过产业链的延展与升级,乡村本地也能培育出适应新经济模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的双向联动,增强了乡村劳动力的竞争力,促使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并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社会治理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在外部力量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使乡村经济提升,还能引发乡村社会结构的全面优化。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性企业逐步深入乡村地区,治理主体的多样化格局初现。乡村治理结构的调整,不仅体现在社会角色增加层面,更是带来了微观主体行为模式的革新。企业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可通过自身在组织方式上的创新,如平台化和扁平化管理结构等,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基层治理过程更加民主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新质生产力也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生态化。尤其是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企业开始注重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发展,在生产过程中,更强调环境收益的积累。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引导了乡村治理主体理念的更新,使其在治理过程中更关注环境的长远效益,并逐步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来源。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培养人才科技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而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因此,培养科技人才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指出,“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当前,我国乡村存在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以乡村人才振兴助力乡村产业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优化农业科技人才配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以区域农业发展特色为导向,以区域实际人才需求为基点,积极为不同地区的农业耕作者与农业经营者定期提供针对性的农学知识、农业技能、管理内容等方面的培训,使人才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农民种田更为科学,有效提高从事农业活动人员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科技素养。同时,要借助腾讯会议、雨课堂等互联网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人员提供线上培训,并将科技、农业、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农业信息和农学知识的获取渠道,逐步拓宽农民知识面、提升农民劳作技能水平、提高农民创新能力、形成科学劳作思维,进而培养出既拥有丰富理论知识、又能“玩转”智能技术的农业人才。另一方面,制定专门的乡村人才引进政策,为乡村注入人才活力提供政策保障。具体而言,要为投身乡村振兴的人才提供专项补贴和高福利、好待遇的激励性政策,以政策助推农业科技人才深入乡村,积极组建一支科技素养高、专业知识好、专业技能强的乡村人才队伍,鼓励其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项目,以自身之力助推乡村振兴。
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实现农业生产过程智能化。依托大数据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人工智能等,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一,利用技术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监控力度和自动化水平。例如,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智慧农业平台,并基于无人机、传感器、卫星导航等数字设备与互联网的可联通性,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实时监控与科学布局,以便农业经营者能够优化农田资源,随时随地掌握农作物种植现状,及时诊断农作物病虫害,并借助智能设备对问题农田实施精准化的农药喷洒工作。第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农业体验空间。虚拟现实技术旨在借助计算机模拟环境给人提供沉浸式体验。在此模式下,游客可不到田间地头就能体验耕作环节,通过线上农业生产沉浸式体验活动,激发深入乡村的兴趣。如此,一是能有效保护农田不受旅游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以此助力乡村经济提质增效,优化乡村经济产业结构;三是能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追溯,引导乡村游客借助该技术了解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存储等全过程,提高其对农作物的认知水平。
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第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电商产业的发展为农产品“走出”村门、为农户带来可观收益提供了新的渠道。然而,乡村要想推动电商新业态的良性发展,需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教育,组织村民参加数字技能培训,从而为乡村电商业态的发展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同时,要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信息优势,打通市场信息渠道,为乡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助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实现乡村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第二,立足区域发展,推进乡村新质生产力,并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链发展,从而助推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拥有自身特色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类乡村经济主体应明确自身产业发展特点和优势所在,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也要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实际,优化乡村产业布局,为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提供支撑;立足乡村现有资源优势,设计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发挥数字化优势助推乡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发展中,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关注新兴产业动态,助推乡村新产业生成。
建立健全乡村体制机制,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一是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机制。当下,农业创新成果局限于科研论文的呈现,与乡村产业链之间存在脱钩现象,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拦路虎”。基于此,应激发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动力,鼓励其立足市场需求,联合高校投身到农业创新成果的研发中去。例如,积极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机制,打通二者间的贯通路径,实现农业创新成果的落地应用。二是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例如,建立健全线上乡村服务平台,为村民了解乡村发展现状提供渠道,并在平台中设置“建言献策”窗口,鼓励村民积极发表乡村治理改进意见,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同时,村党支部组织成员应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开展党建工作,以提高工作内容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任务的处理效率。
(陈姣娣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