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步骤,是一项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提升农村经济活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所推出的一项关键政策,其影响远超经济复苏的单一层面,而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维度的全面振兴。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提升乡村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复兴乡村文化等,同时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石,对提升我国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发展的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双翼。通过“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力的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战略在实践中找到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契合点。乡村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其振兴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深刻影响着民族认同和凝聚力。随着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将为乡村居民带来实际的生活改善,这种内外兼修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自然转化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归属感和认同感。人才的回流与培养、文化的挖掘与创新、生态环境的优化以及组织力的有效提升,这些措施都是增强乡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拓宽其美好生活视野的关键,进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基石。
乡村振兴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我国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实现了转型升级,不断激发农民的创新潜能,增强他们对作为新时代农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不断整合农村资源和产业优势,不断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使农民在参与现代市场经济中共享发展成果,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实际利益和荣誉。此外通过“科技兴农”提升农业生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引入新技术和品种,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使他们有更多时间投身于文化活动和社区建设,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乡村振兴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和社会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全面繁荣和社会进步,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将农村与城市紧密联结,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此外,乡村振兴加强了农村治理,改善了农村社会管理,通过民主参与和社会共治,增强了农民在家庭、社区与社会中的参与感和主权意识,从而提升了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自豪感。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民不仅在经济上受益,更在精神上得到了共鸣,形成了共同奋斗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乡村振兴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构建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体系,不仅是传统乡村肌理的修复与美化,更是深层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的体现。这一过程基于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深入理解,旨在通过重新塑造乡村文化景观,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持久魅力融入乡村各个角落。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各地区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战略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强化了文化的共性,构建了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这种文化上的共识,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为跨区域合作和民族交流搭建坚实的桥梁。
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地区发展观念。乡村振兴应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构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协同机制,进而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此举旨通过秉持创新、开放的发展理念,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进程,开辟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新局面,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要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在富裕的道路上,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在不断实现,这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保障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同时,使之成为乡村社会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以绿色理念为核心,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家园,并以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建设。在贯彻“两山”理念的基础上,应强化各族人民的生态共同体意识,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将乡村生态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和共同体意识相融合,巧妙地纳入乡村文化价值体系中。特别是在各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设过程中,应在遵循国家总体战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推进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本地乡村文化资源,既要保留和传承承载共同记忆、延续农耕文明、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元素,也要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让乡村文化在保持独特魅力的同时,融入更多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促进乡村文化的交流互鉴和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能够激活乡村的内在活力,还能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和强大的精神支撑,共同绘就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维系各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
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社会治理方向至关重要,要求全面推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综合振兴。为此,应采取优化环境、促进和谐等策略,确保基层社会治理与民生幸福紧密结合。同时,构建新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通过地缘凝聚和共建共享等方式,形成关联共同体,重构乡土社会的结构、功能和价值。此外,应积极调动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以保持乡村社会活力、安定有序,并重建乡土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紧密围绕增强“五个认同”,强化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乡村文化振兴的各个环节均能增进农民对中华民族的集体归属感,树立“支农为国、振兴为民”的家国情怀,将其融入社会治理,提升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能力。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业基础。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要强化现代化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各阶层的交流与互动,进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二是要通过乡村振兴实施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政策,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将乡村从传统农业向乡村旅游、手工业和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转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农民的技能和素质。这种产业的多样性不仅增强农民的经济自主权,也使农村居民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融入国家建设和发展大局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三是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化项目的创新实践,如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传播乡村文化,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等,既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又让外界更深入地理解和认同乡村文化的多元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面对新的国内情况与现实需要提出的重大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发展中相互促进,更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塑形铸魂,使乡村真正成为生态宜居的乐园,就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因此,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要创新民族地区发展观念、厚植铸牢文化底蕴、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强化产业基础建设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力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作者:蒋孝明,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