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和经济发展中的必要一环。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加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力度,能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文化认同感。然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并不理想。鉴于此,文章在分析乡村振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几点策略,希望在凝聚乡村力量、融合现代科技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深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切实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为乡村振兴赋能,驱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全面落地及发展。
乡村振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保留乡村文化基因,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具有重大意义,可驱动乡村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
同时,乡村振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属于乡村文化传承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地方戏曲、民间传说等,彰显着农村特有的生存方式与价值取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可切实地促进相关文化精髓的传承,维系乡村文化的延续性,防止出现文化断层的问题。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还能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特殊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的融合,可以创造出富有本土特色的产品与体验,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切实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服务。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必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域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农村特有的回忆与情怀,属于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需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并以文化赋能,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与经济活力,把村民集体智慧和技术融合起来,更好地推动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发展,从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地传承文化精髓。
本地政府及文化部门以组织非遗传承座谈会、村民联谊活动的方式,让村民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建立由本地有名望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青年等参与的“非遗传承小组”,组建多层面的非遗保护与传承网络。在实践中,以“非遗传承小组”为领导,开展常规性的非遗技术演示与训练活动,使更多本地青年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同时,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则需大力发展经济。在发展乡村经济中,可整合文创产品、手工艺品和旅游业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非遗产业链。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给予充分的支持,如提供非遗技能培训、非遗传承资金资助等。在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体验项目的基础上,将非遗和游客体验相整合,即可切实强化非遗的社会知名度,促进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非遗发展和乡村振兴双赢的效果。
随着社会信息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要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的各种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传统口头传授、现场教学等方式虽可保持“原生态”,但常受时空、人员等因素的制约,在传承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然而,现代科学技术对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中的数字化技术主张以影像、声音为载体,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零距离”保存的效果。在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技术支持下,为非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从而扩大非遗传播范围。同时,网络及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突破传统文化传播障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长久地传承与发展。
在传承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若想把现代科学技术与非遗保护结合起来,可先把非遗技艺、表演、传说等用图像、声音等形式记载下来,再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还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使民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其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参与性、互动性。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也可借助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让更多受众关注并参与到非遗活动中,突破传统非遗“老龄化”困境,把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人类日常生活中,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和可持续发展,达到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需建立在地方民众的共同文化记忆之上,唯有村民对本地文化有深刻的认同和珍惜之情,才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本地教育部门和文化单位可以将文化教育融入有关课程之中,以课程、实践活动的方式展示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更多人对本地文化产生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员也可以借助传统节庆、村社活动等活动,让村民以戏剧表演、手工艺展示的方式强化对本地文化的情感认同。
除此之外,乡村地区需注重培养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在帮助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完善技艺传承方法、机制的基础上,还需加大力度培养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鼓励本地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艺。在具体实践中,乡村地区可以设立非遗传承奖学金、免费技艺培训班等形式,吸引年轻一代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并为其提供发展机会,形成传承梯队。同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育与扶持。在此基础上举办“非遗技艺竞赛”,让村民把自身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打造成文化旅游产品,提高其文化认同感,切实增强经济效益。如此一来,非遗的传承将不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整个乡村的共同愿景和追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及价值观念,对赋能乡村振兴及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改善乡村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从而更好地为乡村发展保驾护航。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进程中正逐步暴露出困境,如何在乡村振兴时充分调动本地文化内在力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工作中,有关人员需持续创新与实践,使非遗成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助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全面振兴,真正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共赢效果!
作者:苏然 湖北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