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更好地支撑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涉农高校作为我国科教兴农的重要基地,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培养高层次农林人才、推动涉农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涉农高校面临着提升学科竞争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双重使命。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进一步深化了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旨在通过引导涉农高校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和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进而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完善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面加强耕读文化教育。涉农高校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建立与农业科技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设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农业信息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智能装备等新兴专业课程。同时,构建以现代农业科学为核心,融合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课程体系,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强化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直接接触农业生产,体验耕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涉农高校应重视耕读文化的传承,将耕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农业情怀和责任感。通过增加农耕文化、生态农业、农村社会学等耕读教育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的同时,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培养他们对农业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责任感。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举办农耕文化节、邀请农业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开展农耕体验活动等多途径弘扬耕读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耕读文化的熏陶,强化农业伦理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流的农业科学家和教育家,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优秀的师资队伍不仅能够传授专业知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我校为例,通过实施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即“百人攀登计划”和“百人引进计划”,积极培养百名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同时,积极引进百名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和专家,特别是在国际上有较高声誉的学者,充实师资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设立导师制度,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梯队,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发展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如学术研讨、专题讲座、工作坊、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更新知识。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行博士后研究、国内外访学交流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保持其学术前沿性,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
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平台是推动高校与产业界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方资源,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同打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用共同体。利用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枢纽,促进知识、技术、信息和人才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合作平台和实验场所。通过联合攻关、技术转移、成果孵化等,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和突破,提升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企业开展订单式、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根据产业需求定制化培养学生,确保学生掌握实用技能;同时利用企业拓展实习岗位,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提前让学生接触实际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影响力。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入点,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研究中产生新的增长点的重要源泉。打破现有学科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现代农业学科为核心,融合信息技术、生物学、人工智能、社会学等多学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开设涵盖多学科领域的多样化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等灵活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修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为师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以研讨会、工作坊、学术交流的形式,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将不同研究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形成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以研究平台为基础,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创建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项目。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联合申请国内外重大科研项目等,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实习、科研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合作机会,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根据岗位和学科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包括师德师风、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建立以德育测评、智育测评、体育测评、美育测评、劳育测评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包括过程评价奖励制度和年终绩效奖励制度。根据教师评价体系,结合教师个人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在职称评聘、职务提升、绩效奖励、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设立各类奖助学金、荣誉表彰,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同时,学校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涉农高校通过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国际影响力、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这些高层次人才不仅能够直接提升涉农高校的影响力,还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支持,推动涉农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也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既懂农业科技,又热爱农业事业,愿意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高层次人才。
陈洋,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