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实施,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还需要积极主动承担起强农兴农的使命与责任,在日常专业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下意识向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类型倾向,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与建设现状,持续性创新和优化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多方协同育人,竭尽全力培育更多能够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契合的关系,其具体体现在:首先,高校培育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成才,目标之一就是让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那么服务社会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式就是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当中来。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高校人才培养便是在无形中为乡村振兴培育和输送大量优质的人才资源。其次,乡村振兴涉及范围非常之广,乡村的发展和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支援,而大学生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类型,也是建设乡村的中坚力量之一。
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是一种互动关系。乡村振兴促进了社会各领域发展,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足够广阔的空间与平台,大学生将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中,比如,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参与到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当中,必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也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乡村人民整体素养与水平。再比如,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积攒的实践经验与应用能力都可在乡村不同领域发挥出重要价值和作用。总而言之,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对于高校而言是一项不可错失的绝佳契机,乡村振兴战略颁布之后,一系列惠农政策、产业发展措施相继落实,这些都会高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质资源和平台,高校必须要紧紧抓好乡村振兴发展机遇,高效利用好各项优势政策、资源以及平台等,持续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体系内容,深入挖掘人才培养资源,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将乡村振兴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采取有效策略,能够促进高校与乡村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重点突出专业特色与倾向性。多年来,各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专业优势,整体结构也越发健全和完善。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也使得各个专业和学科教学效果有了更好的验证平台。基于此,高校需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特色办学力度,重点突出专业特色与倾向性,积极主动去联系和对接社会领域各类主体,借助多方主体资源来迅速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以及方式,尽快将按需培养的资源配置机制落到实处。此外,高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新动态,精准预测未来发展需求旺盛、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方向,在改善自身办学条件,加强该类专业课程建设同时,逐步推动专业教学与乡村振兴建设需求的融合,在日常教学中下意识渗透和强化学生的乡村服务意识,为后续学生参与就业和创业打下思想基础。
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实现融合共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寻求新的突破,高校要充分发挥出自己在文化、科技、人才不同领域之间的纽带联系作用,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与建设需求来切实推动融合共建目标的落实,融合新工科与新文科,融科技思维入文化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交叉融合,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此外,高校在落实融合共建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还需主动将学校专业教学、人才培养与乡村关联到一起,即拉近学校与乡村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争取到乡村学习、实践和感受的机会,让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和了解乡村振兴的现实情况,逐步提高学生对乡村建设与发展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先在学生心目中撒下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种子。
推进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乡村振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资源,其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应用能力要求会更高一些。众所周知,当前高校中很多学生都是从小生活在城市,对乡村并不了解,甚至非常陌生,如果一味直接要求他们去服务乡村很难真正引起情感共鸣,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适时适当增添一些能够让学生先感受和实践的乡村活动,即让他们慢慢去认知和了解乡村到底是什么样,基于此需求,推进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便是非常关键且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从执行层面来看,高校可引导大学生实习实践进村、创新创业进村,在潜移默化中践行塑造新农人的培育目标,与此同时,高校应主动联系当地乡村主体机构,比如选取乡镇、企业对接,邀请当地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乡镇干部或企业带头人入校开展交流工作,多方主体共同协商共建高质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新农人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等。还有,高校可要求和鼓励不同专业教师定期或者不定期到乡村企业或者学校拜访参观,或者以兼职身份参与到企业、学校的具体工作任务当中,以此来帮助教师们积攒更多实践经验,再支持教师将这些实践经验转化应用到日常教学与学生管理当中。此外,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政府这一强大助力,由政府牵头来安排学生参与乡村实践的活动项目,为学生合理安排与学科相关的实践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群体更深入地了解农村、服务农村,同时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大科研创新力度,聚焦科技成果在乡村领域的转化应用。高校里不同专业教师均需承担不同程度的科研任务,高校便可将此渠道作为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切入点。高校需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适时适当加大科研创新支持力度,使得更多研究课程向乡村振兴聚焦或者靠拢,让广大师生能够从中体会和感悟到乡村振兴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了解目前乡村振兴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比如,高校可在自身科研条件基础之上搭建新型科研平台,联合政府、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研发满足乡村文化传播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如数字文化展示平台、智慧文旅系统等,推动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在此过程中,高校需要注意一点,即要重点突出成果转化在科研价值衡量中的核心地位,并以科研成果在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作为重点考核标准,以此来提高师生对乡村的关注度,同时也可确保科研成果能够真正服务到乡村建设当中。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兼具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加入。因此,高校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到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的营造,要通过外部环境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首先,高校应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而对于基地位置的选择可优先考虑乡村。其次,高校所组织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应紧密结合乡村的产业特点以及实践基地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以高瞻远瞩之视角做好统筹规划。然后,高校需要主动迈出合作的第一步,积极寻求与社会相关主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以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争取到足够的经济以及其他资源支持。还有,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项目选择上要向乡村靠近,多选择一些与乡村相关的项目,诸如乡村旅游开发、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农村电子商务等等,这些项目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乡村经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高校获取到更多资金资源支持。最后,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器,如果现实条件允许,高校可以尝试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孵化器能够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充足的支持,为大学生提供场地和设施,确保大学生能够顺利推进创新创业项目,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此外,创新创业孵化器还能够吸引大量优质资源,将各专业领域的人才集中到一起,将资源整合,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生态系统,帮助大学生快速取得成绩,让大学生及时发现乡村的发展潜力。
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新方向,也给予了高校新的启发和思考。在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作用下,高校慢慢将自身的人才培养工作思想重点从城市转移到乡村领域,越来越意识到乡村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其也正在以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措施来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和了解乡村,认识和发现现在乡村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人才资源的注入,高校理应承担起这一育人重任,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下意识去渗透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并且紧密结合乡村建设的人才需求标准来教育和指导学生群体,针对性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建设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水平,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选择乡村就业和创业。
(作者:梁丽,天津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