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到底是什么样的?如果用一张照片来定义,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陷入沉思:乡村新建的工厂,如今带着千万民百姓实现了“暴富”,是否可以用这一张照片呢?村子里发展起了旅游业,我们家被闲置了好几辈子的祖宅如今竟被定义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进俺家祖宅,我还需要买门票登记呢,这算不算乡村振兴给我带来的“骄傲”呢?我们村种地现在都实行统一管理了,我们家的地被托管了,真幸福呀,我觉得这就是乡村振兴……关于乡村振兴,在你我眼里,有千万种样子: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村子里免费发放的米面油、孩子们免费上的兴趣培训班、村子戏台上每个月定期的戏剧表演、每月一次的乡村文化艺术节。无数种具象化的“幸福”,就是你我口中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在何处?答:在每一处。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被“乡村振兴”所“滋养”。曾经随处乱扔的垃圾如今乖巧地躺在了“垃圾坞”,分类垃圾桶整齐地排列在村口和每家每户门前,村民们养成了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村里的污水处理系统也得到了改善,清澈的溪水重新流淌在村中,鱼儿在水中嬉戏,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村子里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村民们闲暇时会在树荫下聊天、下棋,享受着乡村的宁静与和谐。村里的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成了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图书室、健身房、棋牌室一应俱全。农业现代化也在稳步推进,智能化的农业机械替代了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村民们不再为农作劳累。村里的合作社发展壮大,村民们通过入股分红,实现了增收致富。乡村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孩子们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村里的学校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一切的改变,都让村民们感受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和希望。乡村振兴,正在让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活力,让每一个村民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如果把乡村振兴比作成参天大树,那么“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便是五个主干。全国各地的乡村都卯足了劲儿,要在这五个板块中积极发力,同步推进,因为这五个板块如同五个队友,在乡村振兴这一场团队赛中,任何一方力量的削弱都不能顺利地走到终点。我们细细端详这棵树,在这场乡村振兴的团队赛中,产业振兴如同树干,为乡村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吸引了投资,创造了就业机会,让村民们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人才振兴则是树冠,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知识、有技能的新一代农民,他们是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文化振兴是树的灵魂,它传承了乡村的历史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生态振兴则是树的根系,它保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绿色发展,让乡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组织振兴则是树的支撑,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这五个板块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完整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各地乡村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条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无论是发展特色产业,还是保护生态环境,亦或是传承传统文化,每一个举措都旨在让乡村振兴的参天大树茁壮成长,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五个板块的协同发力,不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振兴大概是近两年最为活跃的名词,尤其是在山村,文化事业正逐步发展,曾经文化贫瘠的土壤如今也“百花齐放”。“竹篱茅舍掩清溪,鸡犬相闻乐岁宜。”“桃花流水鳜鱼肥,乡村春色满园栽。”“雨后山前绿意浓,农夫耕作笑声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村庄夜静人声寂,明月清风共此时。”从古至今,我们一家老小在这片田野间扎根生活,一代又一代。千百年来,大家把心儿系在田园里,把歌声献给田野,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家乡。这些宁静而美丽的乡村画面,就像一幅幅温馨的画卷,共同织就了乡村文化那独一无二的迷人风采。
要想让乡村文化大放异彩,咱们得脚踏实地点好每一步,把传统好好传下去。乡村可是咱国家的根基,乡村文化就像是强国梦和文化自信的基石。虽然乡村里藏着数不尽的文化宝藏,但它们往往默默无闻,还因为一些老观念和缺乏保护,传承得不够好,影响了文化的兴旺。不过,那些历经沧桑的乡村历史,其实都藏着现代的价值。要保护好这些“活”着的传统,咱们得培养一批文化高手,深入挖掘资源,完善制度,加强宣传教育,让那些乡土文化的达人、非遗传承人发挥大作用。还可以通过给项目补贴、资助等方式,激发民间艺人的热情,让大家在接触中感受到乡村文化的伟大,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说说乡村的“手艺人”,在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镇官斗村,有一位年近七旬的竹编大师,名叫刘万民。这位69岁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对竹编手艺的热爱如同对生命的执着。从切割竹子到划条整理,每一道工序都见证了他对竹编的深情厚谊。刘万民从小就受父辈熏陶,对竹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一根根青翠的竹子到一件件实用的竹编器具,刘万民的手艺经历了无数挑、划、编织的磨砺。他的双手在竹篾间灵巧穿梭,一压一挑,手指飞舞间,背篼的轮廓渐渐成形。经过数小时的耐心编织,普通的篾条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了一个个既美观又实用的艺术品。在这些竹编器具中,最宝贵的不再是它们本身,而是那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和智慧光芒。这种手工艺品的独特魅力,是流水线生产所无法复制的。刘万民老人的竹编故事,就像一首优美的田园诗,诉说着传统手艺的传承与生命的温度。
“不破不立”,乡村文化振兴,创新可是关键!要想把“新”和“旧”玩得风生水起,内容得让人心悦诚服,形式得让人喜笑颜开,还得跟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就需要我们给传统文化来个华丽变身,让它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感,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短视频成了乡村文化“破圈”的新招,也让乡村文化不断焕发新活力。如今村民朋友,人人都是短视频平台的创作者,随手一拍,便是“作品”。乡村文化的发展,短视频算得上是“靠得住”的载体。“新农人”短视频火得一塌糊涂,给农村文化产业吹来了全新的活力和方向,还成了城乡交流、传播乡村文化的超级桥梁呢!所谓“新农人”短视频,就是那些由新潮的农业玩家或者对乡村生活情有独钟的创作者们,用镜头记录的关于农村生活、田间劳作、乡村风情的短视频。这些视频不仅真实得能闻到泥土香,生动得就像就在你身边,还接地气得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成为展示乡村风采、传承乡村文化的“新窗口”。“新农人”短视频的兴起,简直就是文化创新的生动展现,不仅把乡村文化秀出来,还在无形中给乡村文化加了一层保护罩。
乡村文化全面振兴的发展中,高校也积极献力,瞄准文化振兴中的短板问题,发挥自身绝佳优势,特别是高校英语教学积极地进行改革与实践,努力成长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高校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技能训练,而是开始关注如何将英语教学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堂上,积极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英语课堂,比如通过讲述乡村故事、分析乡村文学作品、讨论乡村发展议题等方式,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的同时,深入了解和尊重乡村文化,激发大学生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乡村英语教学实践活动,如组织英语角、开展英语支教等,让乡村不再是“英语荒漠”,而是让英语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攻”,为文化振兴的多方面实践赋予更鲜活的力量和更多的智慧。
(作者:姜洪良,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唐棠,广东培正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