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同时也是当地百姓的精神与思想寄托,其所具备的深厚文化价值不容小觑。从乡村振兴视角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审视和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乡村文化振兴与建设的重点保护对象,也是推动乡村文化市场发展、丰富乡村文化业态的强劲推动力量,是支持乡村文化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核心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实物和场所。它超越了物质形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族智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具活力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广泛,涵盖口头传统与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自然宇宙知识、传统手工艺等六大类,每一类都是民族记忆与创造力的独特体现。这些遗产在世代相传中不断被再创造,为社区与群体提供强烈的认同感和持续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促进文化多样性尊重与传承的宝贵财富。
在乡村振兴的宏大背景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展现出非凡意义。在文化层面,非遗作为中华文明悠久历史的瑰宝,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的关键。它深植于乡村文化土壤,丰富乡村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在经济层面,非遗蕴含巨大经济价值,通过合理开发,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等多元化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增加本地就业机会,激活乡村经济潜能。在社会层面,非遗作为民族团结与情感联系的桥梁,其保护与利用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深入挖掘非遗中的社会治理智慧,还能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层面,非遗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理念,对于引导乡村居民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生产模式,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加强非遗保护与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与自信,还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全面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迫切需求,更是激发乡村活力、促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一环。探索有效途径,让非遗在乡土间绽放新彩,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文化战略。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知识的有机融合。从乡村振兴视角来看,要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不妨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的农业知识紧密连接到一起,由此在乡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奠定基础。首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的连接,比如,将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与农林资源结合起来,利用好当地的农业资源优势来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好铺垫,如果能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农业资源的匹配度,可谓是优势互补,必然有助于二者融合发展。其次,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技术的融合,现代农业技术越发先进,很多农业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性,相关主体可以尝试利用好现代农业技术来辅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以此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品质与效率。再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融入到农村市场拓展任务当中来。拓展市场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如果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和乡村产业链条紧密结合,必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乡村产业产品的附加值,也可借此吸引到更多的客户群。此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农业知识的结合,在这一结合任务中人才资源尤为关键。相关主体要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关注与培训,可以尝试引导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多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相关技艺,进而深入挖掘和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农业知识的结合点,同时培育出更多兼具农业知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农村生态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结合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确保可持续发展。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乡村振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中国农业文明,当前蕴藏在乡村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涉及传统节日仪式庆典、口头传统与文艺表演、传统手艺、传统道德信仰、传统的生态伦理等类别。而这些都是作为乡村振兴建设与发展的文化资源基础,其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有着很大帮助作用。因此,可尝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比如以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进乡村振兴。第一,以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激活乡村经济。据了解,很多乡村都会有专属于自己的地方节会,而这些节会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市场都有着紧密关联性,每当节会都会吸引到很多不同区域的人群来此消费,一时间当地会成为人气聚拢、文旅融合的爆点,因此,当地政府以及相关主体可充分利用好这样的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全力发展市场经济。诸如,端午节,甘肃庆阳的香包、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松阳的端午茶等都属于端午节令用品,当地政府便可以此作为切入点,着手策划和推动一系列经济活动,借助节日契机来促进当地人民增收。第二,以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激活乡村传统文化价值。重塑乡村精神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主题之一,相关主体便可利用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对乡村传统文化价值进行激活,以节庆的欢乐和人气剧增来激活乡村活力与精神,倡导文明乡风,促进地方社会的文化认同。第三,以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弘扬地方生态文明传统。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亦是至关重要的内容,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便可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众所周知,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便拥有着显著的人文节奏和自然时序特征,从各种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充分感知到中国人所独有的生态文明观念,诸如农民会依照气候节令来安排农作物的耕种。相关主体可利用节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与乡村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结合到一起,选择四季合适时间,举办四大生态文明节会,春水、夏爽、秋尝、冬酿,传承文明传统,传播文明理念,吸引外来游客,实现文旅融合、农旅融合、林旅融合。
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考虑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殊性,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会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借助体系机制力量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参考。现阶段我国针对乡村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还普遍欠缺整体性和系统性,建议将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体系的工作重在放在科学分类、保护有利以及管理有效等几个方面,落实到具体层面:首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紧密结合乡村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以及地方所具备的特色资源优势,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来制定符合乡村当地发展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在突出和保护区域特色的基础之上持续挖掘和应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次,逐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测力度,相关主体可以尝试从构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日常巡查管理制度、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评估机制着手,同步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监测,全方位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牢牢守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底线。还有,相关主体以及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合作力度,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乡村振兴统筹实施机构增设乡村非物质遗产保护部门,统一协调文化和旅游部门、城乡建设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水利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等利益相关方,提高管理、保护效率,真正让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力量,打造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市场经济环境中品牌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相关主体要注重品牌打造,全力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力量,综合考量多方因素,打造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但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绝非易事,其需要多方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助力。基于此,当地政府以及其它主体在联合打造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品牌任务当中要想办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让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中发挥自身才智,同时也要让他们看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致富的前景。这便需要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让更多的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和发展的队伍,大家出谋划策,打造属于村庄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文化的竞争常常是口碑的竞争,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其实就是乡村故事的讲述能力和实际展示能力。所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并讲好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也就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打造的关键。此外,利用新媒体技术,多方位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宣传已经非常必要,酒香还需常吆喝。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建设的实际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资源的核心内容,只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恰当的利用才能展现出该有的价值和作用。相关主体必须要秉承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所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为之探索出合适的保护与利用路径。
(作者:李君利,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