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目标,是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治理、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持久力量。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农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承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全方面提升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素养,提升农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既有助于传承好中华优秀乡风和乡村文化,又有助于培养具备现代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农民,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活力和动力。
培养农民文化自觉和自信,培育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农民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在精神层面的要求,只有文化繁荣了,乡村才能振兴。乡村振兴内在包含了文化的发展,包含了农民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培养。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深入更持久的振兴是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振兴,是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农民具备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既源自于一种文化本身的魅力和风采,又离不开人们对这种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喜爱。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创造了丰富的农业文化,以民为本、亲仁善邻、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的文化传统承载了农村发展和稳定的思想根基,塑造了淳朴友善的民风民俗,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是培养农民文化自觉和自信的强大思想来源。
思政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农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通过思政教育,农民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促进农民形成现代观念与良好品质。思政教育在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农民心中传统定式的迷雾,引导他们逐步树立起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观念。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经济意识的觉醒,使农民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以及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让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思政教育还注重培养农民的良好个性品质,诚信、勤劳、创新等美德在农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为准则。这些品质不仅是新型农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更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因此,加强思政教育,对于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提升农民的文化认同与责任感。经由思政教育的引导,农民得以深化对自身文化与国家、民族文化间千丝万缕联系的理解,这一认知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感,还激发了内心深处那份对家园的深深归属感。思政教育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个体与集体,让农民在文化的共鸣中感受到自己是国家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思政教育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的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跳出个人小圈子,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农村发展前景。农民们因此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用实际行动为农村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过程,既是个体价值的实现,也是集体力量的凝聚,共同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
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力与内在动力。思政教育在激发农民文化创造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如同一股强大的动力源泉,鼓舞着农民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同时勇于突破陈规,积极拥抱现代科技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们不仅传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富有创意的转化与创新,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创新力,既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是新型农民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鲜明体现。通过思政教育,农民们更加坚信自己文化的价值,更加自信地走向市场,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农村发展的新篇章,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与担当。
促进农民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农村,作为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蕴藏地。思政教育在此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引领者,引导农民深刻认识到乡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性。通过精心策划与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项目,如创立文化传承工作室以保存和展示地方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以弘扬民间艺术,以及开展农业技能比赛以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传承,思政教育让农民在亲身参与中深切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思政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中,尤为注重提升其法律意识,旨在让农民群体深入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从而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武器来有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各类纠纷。这一法律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新型农民应具备的关键文化素质,更是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稳固立足、健康发展的坚固盾牌。通过系统的思政教育,农民学会了如何在法律框架内行事,如何依法维权,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加强农民的法律教育,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新型农民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课。
文化自觉和自信是新型农民的重要素养,是他们适应时代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备能力。思政教育对培养农民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它不仅关乎农民个人素质的提升,更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思政教育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为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贡献力量。
因地制宜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我国地貌广阔,不同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如不同的乡风民俗、节日风俗、传统手工艺、民间故事等等。例如,传统手工艺是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采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当地先进文化的代表,也是当地的名片,不仅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还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中国农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如陶瓷、织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扎染、木雕、剪纸、民间玩具等,这些文化传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又能带动当地旅游和经济发展。立足本地区文化传统的精华部分,培养农民对本地文化觉悟和觉醒,认识该文化对当地历史传承、人民团结、社会凝聚力、善良风俗的培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推动本地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移风易俗。
构建农村多元化的教育平台。在农村教育体系的坚实基础上,要将思政教育巧妙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繁忙的生产劳动之中,使之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氛围。为此,要在农村就近设立文化广场、文化讲堂等多元化学习场所,确保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轻松享受到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同时,紧跟农村信息化、网络化的蓬勃发展趋势,积极建设农村网络学习平台,为农民朋友开辟了一个更加宽广、便捷的学习天地。这些平台不仅丰富了农民的学习资源,更为他们深入了解、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让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
采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针对农民群体的独特特性和实际需求,主要采用了一系列贴近农民生活、易于被他们所接纳和理解的教育策略,以有效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显著提升其学习参与度。具体而言,通过搭建农村大戏台,组织社火队表演,扶持非遗传承团队,建立历史名人纪念馆,以及精心修缮古村落和古建筑等多种方式,巧妙地将教育融入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这些举措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有力促进了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这种方式,让农民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也自觉成为了农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推进文化下乡活动和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共同发力。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在文化宣传与建设方面亟需更多专业人才的支持。为此,我们要双管齐下:一方面,积极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动员大中小学的教师及学生深入农村,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农村文化的内在活力,为农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吸引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们将通过策划和实施各类文化活动,有效改善农村文化面貌,引导农民深刻认识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农民自觉参与文化建设,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农村整体文明程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树立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与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要深入挖掘并树立那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致力于培育和践行优良乡风乡俗的优秀农民及其先进事迹作为典范。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报道,生动展现他们的卓越贡献与感人故事,以此激发广大农民对农村文化的深厚热爱,以及对农村发展的强烈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这样的宣传还能有效增强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同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将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共同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农村文化的发展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色,亦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品格。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文化,在塑造农民高尚的品德、正确的价值观、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新时代新型农民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对推动乡村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传统乡村文化现代化转型,推动农业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推动我国乡村建设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崔迎军,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王新乙,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