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和古老的生命记忆,是一个民族智慧与精神的重要凝结,富含丰富多样的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戏剧、美术、手工艺、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竞技、信仰、节令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不同地区,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显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显著的影响力。随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不仅大批国内人民开始关注非遗和民俗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国外学者及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也纷纷前往中国,观摩中华丰富的文化遗产。乡村振兴背景下,以乡村非遗为重要抓手,将乡村非遗与旅游、文化等业态相连,促进乡村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进一步实现乡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助力乡村建设与发展。
翻译可以为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与传播架构起中介桥梁,但在翻译过程中,一个国家特殊的文化成为翻译中的重要难题,西方学者尤金·奈达将此定义为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认为这种翻译容易受到文化意象的影响。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存在以下挑战:一是由于中外文化语境存在较大差异,人们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往往蕴含有特定的社会习俗、文化价值和历史传统,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倘若对双方的文化背景不熟悉,对其进行翻译时很难将文化、艺术的神韵充分、准确的传递和表述出来,导致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影响跨文化传播效果。二是与其他文本翻译相比,非遗缺少对应的词汇,这加大了语言的直接翻译难度,难以将这些专业术语所承载及反映的历史意义及深层文化准确传达。三是非物质文化的内涵理解及转录难度较高。由于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艺术和哲学等价值,但由于翻译作品仅仅能将其表层含义表述清楚,不能充分、完整展现本土文化内涵,从而容易导致文化对于国外民众的吸引力下降。如诗词、京剧和国画等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及哲学思想的时代产物,蕴含有礼、仪、仁、信等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反映出我国传统人文思想及道德教化,如何将这些内涵在解读和翻译过程中深刻及准确传达是一个高难度任务。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英译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第一,信息准确性。乡村文化翻译要以中文文本为基础,因此需要翻译人员对中文文本内容有全面、清晰和准确的了解。民俗类“非遗”中涉及大量的地名、人名等特定文字,如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九”“立春”“惊蛰”等文本及词语,皆属于非象征意义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及保留其异质性。且非遗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时代发展不断融入一些新的元素,如衢州的畲族婚礼在原有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对资料进行重新考究和验证,也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更新及完善,以确保翻译作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实现译介的动态适应。
第二,简洁生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工作的重要目标是使中国和世界人民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例如,要使国外目的语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接收到精准、简洁和生动的信息,了解各种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属性。但当前官方阐述的非遗项目中文材料较为冗长,如果将其全然翻译,必然会加重普通民众的理解难度。因此,翻译工作人员要尽可能选取出非遗中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部分,适当删减其他重复和多余的内容,使目的语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领略主要内容,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注意描述生动有趣,鲜活灵动,语言亲切、有力量,使语言兼具科学性和优美性,以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例如,提线木偶戏在古时被称为“线戏”“悬丝傀儡”,也享有“让木偶活起来”的美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老剧种。提线木偶戏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在对其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要将其中抽象、晦涩难懂的“线戏”“悬丝傀儡”进行删减,降低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并要对其中一些数字性的描述进行删减,以“threads”一词加以概括,从而使整篇翻译精简有佳。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综合考量翻译双方的语言结构及语用习惯,如汉语中常使用“散点式流水句”,一个主语后跟随多个短句,形成并列。如龙母文化介绍词中的部分内容为千姿百态的各式彩龙在河面上游弋,舒展着优美的身姿,有的摇头摆尾,风采奕奕; 有的喷火吐水,威风八面。其短句结构都是简单的动宾句,如果直接翻译成并列句子较为冗余,容易使句子结构和排列失衡。因此,在对其进行翻译时,需要将短句转化为定语和状语的形式,用以修饰主语,使最终的译文句式结构和表述方式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习惯。
第三,文化性。由于翻译的文本及对象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翻译时要注重保留和凸显非遗中的地方特色文化,尽可能原汁原味的保留文化,以降低翻译过程中对于本土文化内涵的亏损,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生态系统的独特性,有效提升非遗的感染性和影响力,从而促使本村生态旅游业态获得良好发展。
第四,口头性。口口相授、口耳相传以及言传身教等皆显示出口语文化在文化传承、传播、宣传及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英译时也要遵从于口语文化思维、表述方式及特点,打破文本分析视角的局限,进行记忆重构,防止出现过度专业化、书面化,使其丧失非遗翻译原本的作用,影响非遗的传播与发展。
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主题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包括直译、音译、近义替代+文内外补充、直译+文内外注释等策略,避免出现用词不当和用词模糊,使翻译文本与原文本内容出现不对照的问题。
音译源于玄奘的“五不翻”译论,旨在“消解可译性限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通过的《保护非遗公约》中强调要保护及丰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促使多种文化群体的相互鉴赏与尊重,这与音译的意图不谋而合。例如,河南太极拳Tai-chi/Taijiquan、周易Zhouyi、Yijing、少林功夫 Shaolin Kungfu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直译在非遗翻译时的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即使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语言符号有所不同,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一致的。杂技 Acrobatics、梅花拳 Plum-flower Boxing、火龙舞 Fiery Dragon Dance、五彩纸龙 Colorful Paper Dragon等都是较为典型的直译例子。音译加直译是最常使用的翻译方法,采用地名、姓氏及人名音译+直译、灵活音译及术语(名称)音译+直译三种方式进行翻译,此翻译方法一般不加注释,术语统一,较为直接和明了,非遗英译规范程度更高。常见的地名、姓氏及人名音译+直译形式有将黄河号子译为Yellow River Work Song 、洛腔译为Luoyang Opera、如可以将“打树花”直接译为“Da Shuhua”,桐柏山歌 Tongbai Mountain Folk Song ,聂氏麦秆画 Nie’s Wheat Straw Paintings ,中岳古庙会 Zhongyue Temple Fair 等。
灵活音译以“泥咕咕”英译为例,“泥咕咕”的原型为原始鸟类,是一种民间美术作品,在吹其尾部的两个小孔时会发出“咕咕”的声音。在英译时,以“cuckoo”—布谷鸟为参照,布谷鸟也是由其“布谷”的叫声而得名,因此将“泥咕咕”翻译为“Mud Cuckoo”并用“Clay”取代“Mud”。因为“Clay”主要指工艺品的制作原料“黏土”和“陶土”,相较于“Mud”—“泥浆”来说更为符合。
术语(名称)音译+直译,可以达到保留文化异质性、凸显文化本质的双重目的,可以使英语读者清晰及完整的认识非遗。常见例子有四平调 SipingTune、Liuyang Shadow Play”、“湖南花鼓戏”可译为“Hunan Huagu Opera”等。但有时仅凭音译难以对一些特色文化遗产项目的深厚内涵加以阐述,因此会在前面所述翻译方法之上额外添加文外解释、图片辅助解释等,并会以评论文字、脚注和尾注等形式展现。如可以将“打树花”直接译为“Da Shuhua”,尽量顺应民俗文化翻译的语言形式,必要时也可以加入图片辅助解释,从而使译文更清晰直白。如筹音乐属于道教音乐的一种,“筹”形状与竹笛相似,以斜吹法演奏出的声音独具风情及韵味,在翻译时如果将其直接译为“Chou Music”,显然无法达到解释的目的和文化传播的效果,因此以西方读者熟知的“flute”,加上地域名称,并在其之后加入“筹”的音译,最终译为Henan Flute(Chou),可以显现出翻译适应与选择的过程。
此外,在翻译时,还要综合考量地方差异,融合本土文化。如翻译“翻山饺子”时,“饺子”对于西方人是一个相对熟悉的名词,因此可以直接翻译成为“Jiao Zi”,但是在对“嘉善田歌”这样的词语进行翻译时,由于外国人对于此类文化的认知不足,因此不能直接将其翻译为“Jiashan Tian Ge”,而应该在翻译时结合其“文化培土”。“嘉善田歌”意在描述过去农民在田地之间辛苦劳作时自娱自乐,为寻求心理慰藉所唱的歌,因此可以将其译为“Jiashan Field Song”,并在其后附注解释—A kind of song chanted by people who was working in the field,帮助西方人更好理解其内涵。如“猴加官”是一种融合泥塑、脸谱、美术和布艺等的作品,其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工制作捏制成型的手工艺术作品。由于“猴”在汉语中与“侯”的发音相同,因此赋予其加官进爵的美好祝福。对此,在翻译时可以将其译为“Houjiaguan (Lucky Careers)Handicraft”,以便将其属性、特征及寓意准确传达,从而帮助读者知晓其所属类别和文化特征。
在非遗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人文品格、文化意识、审美倾向性及创造性等也会对翻译效果产生影响,因此译者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要积极寻求译文、原文之间的平衡点,作出适应性选择,以提升翻译作品的质量水平,有效传达信息。
乡村振兴背景下,翻译人员应当从内容层面、文化层面及语言层面加以综合、全面的考量,在遵循间接生动性、科学准确性、文化性、口语性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灵活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使其既能够将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特色保留下来,也能够被受众读者所接受和理解,从而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中国文化大国的伟大形象。
作者:李欢,硕士,讲师,湖北医药学院 外语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