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之际,民办高校的重要使命愈发凸显。乡村振兴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多方面,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民办高校的德育课程可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活动则能强化政治引领,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担当意识。两者融合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既具专业素养,又有高尚品德和坚定政治信仰,能积极投身乡村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根据2023年度武汉东湖学院民办高校:新时代民办高校“立德树人”与高质量党建融合创新研究编号:DJSZZ23007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的发展,更需要人才的支撑和精神的引领。民办高校的德育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而实践活动则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德育课程与社会责任活动有效融合,一方面能够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培养出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且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新时代青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多层次、多方面的人才支持,而民办高校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能够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民办高校若能够将德育课程与社会责任活动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培养出既具专业素养,又有社会担当的复合型人才,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奠定基础。
优化课程设计,融入乡村振兴元素。民办高校需紧密围绕乡村振兴需求优化德育课程设计。在课程内容方面,着重增加农业科技知识,让学生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融入乡村治理内容,使学生明白有效的治理体系对乡村稳定和谐的重要性;增添农村文化建设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此外,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邀请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进行分享,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丰富活动,服务乡村振兴大局。实践活动应紧扣乡村振兴主题,积极拓展多元实践形式。可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义务支教、科技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提升乡村教育水平,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深入了解乡村的真实情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与乡村相关的论坛、讲座等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分享经验与见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融合创新能力。民办高校应着力加强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乡村振兴实践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相关的培训和调研活动,以拓宽视野,提升教学水平。通过教师与乡村基层干部、农业专家的交流合作,共同研发契合乡村振兴需求的教学课程和科研项目,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开展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创新,使得学生对乡村发展问题的关注度显著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在参与乡村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乡村一线,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现状、乡村治理难题以及农村文化建设需求等。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让他们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激发出更强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民办高校开展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多方面积极影响。一方面,通过优化德育课程,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知与责任感,为乡村输送具有高尚品德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示的热情与创造力,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动力,使乡村建设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根据2023年度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立德树人的有效研究编号:WHDHSZZX2023187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创新为民办高校带来了积极变化。在教育教学方面,融入乡村振兴元素丰富了课程内容与形式,提升了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民办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为增强了社会影响力,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同时,学校也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办高校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融合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通过优化课程设计、丰富实践活动、加强师资建设等措施,可以实现德育课程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民办高校应继续探索创新路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张敏 侯贵文 武汉东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