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是关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乡村旅游作为旅游服务业与传统农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对乡村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本文认为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多功能性价值与游客体验需求多元性精准对接的重要平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好的耦合性,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同时,我国乡村旅游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应从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乡村居民的主体性作用以及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
农村产业兴旺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具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作为一项系统性较强、综合性较强的产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通过产业联动、产业聚集、资源整合等方式,将产业链条不断延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餐饮、电商、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而多种产业有机结合又可以催生新业态,由此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持续联动融合发展,对优化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乡村旅游不仅是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还涉及衣食住行、文化娱乐等一系列相关产业。人口流动带动了乡村经济增长,也带动了资金技术、先进信息、现代文明之间的不断流动,对当地产业结构调。
乡村地区拥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质朴的人文风情和类型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其区别于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气息,满足了城市居民远离快节奏生活的休闲体验需求,是吸引人们去乡村旅游的重要推动力。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缓解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秀美的自然风光有利于提升旅游吸引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原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旅游业对于景区的环境卫生要求可治理和改善乡村环境。为了不断提升旅游吸引力,开发主体应重视乡村绿化美化、公路建设、住房改造和公共卫生整治等工作,这些工作对乡村地区的环境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将持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是重要的一环。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基础和灵魂,展现了真实的乡村面貌、生活方式和特色民俗民风,成为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乡村旅游业通过非遗保护、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文旅项目,将历史文化、节日节庆文化、民间工艺等丰富资源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得到了深入挖掘,凸显了原真性和独特性特征,利于乡土性的保护、传承和焕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是重要的一环。乡土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基础和灵魂,展现了真实的乡村面貌、生活方式和特色民俗民风,成为提升旅游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当前,乡村旅游业通过非遗保护、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特色文旅项目,将历史文化、节日节庆文化、民间工艺等丰富资源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乡土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得到了深入挖掘,凸显了原真性和独特性特征,利于乡土性的保护、传承和焕新。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和基石。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乡村治理格局不断优化,实现了从单一治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以往我国乡村治理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式治理模式,治理方式较为单一化和简单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市场、社会等的介入,乡村原有的传统治理结构被瓦解重构,使乡村治理的主体、内容以及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前,乡村旅游运营发展主要有三大模式,即自主经营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和政府、行业参与模式,充分发挥了各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共建共治。加之村民的积极参与,对于构建农户参与机制和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也是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农民扎根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随着乡村旅游经济的盛行,农家乐、乡村民宿、农耕体验等特色旅游方式拓宽了新鲜瓜果等农产品的消费渠道,结合地方特色制作而成的旅游纪念品使农产品附加值得以提升。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为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导游、保洁等可持续就业岗位,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或联合社,持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当前,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三产融合链条短、层次较低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因素。打造全产业链,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各地区要结合区域特征,探寻适合本地区的“旅游+”发展业态,延长多元化产业链条,挖掘经济效益新亮点。例如,重庆沙坪坝将赏花经济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有效盘活了地方经济。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多元化融资渠道,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形式创新发展,避免由于资金短缺而限制项目开发建设。要加强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多措并举吸引专业化人才。一方面,加大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普及和培训力度,邀请行业专家定期开展旅游服务和产业经营方面的讲座。另一方面,在政策上为人才引进提供更多支持,通过提高福利待遇、产业红利等措施吸引专业化人才,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各地政府和相关从业人员应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重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当地政府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以当地实际情况为根据,确定环境保护“红线”,不断完善生态保护相关制度文件,为乡村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乡村旅游产业要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严格审批相关旅游项目,并对项目运营的环境影响作出评价,避免大开发、盲目开发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同时,增强从业人员与村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利用农村公共场所的宣传栏、公告栏等,加大环境保护的普及宣传力度,发挥村委会上传下达的作用,定期开展全民环保讲座、“文明之家”评选等活动,使村民成为乡村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感。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停车设施改造,完善餐饮民宿、旅游交通驿站、旅游公厕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全面推进农村排污无害化处理,保障供电和网络等设施良好运行,提升旅游承载力,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国乡土文化一般表现为村落建筑、农耕器具、传统工艺等,这些乡土文化元素不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资源,也是乡村振兴的推进力量。因此,各地区应深度挖掘当地乡村元素,开发特色产品和特色乡镇,促进文旅产业深层次融合发展。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旅游品牌,因地制宜,推进“一村一品”。当前,我国乡村旅游“跟风”现象较为普遍,为避免同质化竞争,要利用地域乡土文化资源,将当地拥有的文史、传说、民俗等亮点与旅游项目相结参考文献:合,提高乡土资源的文化价值。当地可以依托区域地标建筑和文化符号,如建筑风格、服饰文化等,融合现代生活理念,制作开发旅游文创产品,彰显乡土文化魅力,从而实现乡土文化的创新型转化。发挥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充分展示乡土文化底蕴。调查发现,我国一些偏远乡村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风貌和人文景观,但由于交通滞后、营销宣传不到位、客源较少,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迟缓。基于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在线直播、网络讲座等方式,介绍推广乡村优秀文化,提高景点知名度。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需要根据其角色定位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初始阶段帮助乡村旅游产业做好总体规划,成熟阶段需转换为协调者、服务者角色。当地政府要持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水平,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乡村旅游稳定发展。同时,要强化危机意识,建立健全乡村危机管理机制和预警系统,监控可能出现的各类危机,抓好农村社区综合治理工作,有效预防辖区内各种风险。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构建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引导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沟通协调,促进资源开发利益共享,从而促进乡村富裕持续推进。
(张雨嘉 武汉轻工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