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道德观念和精神财富。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其全面发展,进一步激发并弘扬当代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精神。
农耕文化是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逐渐孕育出了以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社会制度的总和,作为我国文化的基石,无疑是农业生产结果孕育出的宝贵财富。农耕文化凝聚着古人劳动的智慧,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勤劳节俭”的生活观等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生态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核,并将其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对这一文化的创新性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为农耕文化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劳动教育,既要传授理论知识,又要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升华。将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劳动教育中,能够进一步凸显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体验性,加深大学生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同时,这也有助于促进劳动意识在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的渗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其一,增强文化自信。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形态,其蕴含的勤劳与奉献、谦逊与坚韧、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齐民要术》与《农政全书》等中国古代农书古籍,详尽记载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深刻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土地及劳动的敬畏与热爱。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二,促进全面发展。农耕文化强调劳动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将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参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教师应始终秉持现代教育理念,将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高职院校农耕文化教育从无到有的过程,并持续优化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成功融合,有力地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均衡提升。
其三,培育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其核心在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爱岗敬业。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精耕细作、勤勉不辍的农耕精神便是工匠精神生动写照和完美诠释。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中,将农耕文化巧妙地融入大学生劳动实践操作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与创新精神,更让他们深刻理解工匠精神中“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而言,将农耕文化植入劳动教育中,有助于促进其职业道德的提升,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农耕文化的融入路径。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亟需新的路径。为此,高职院校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当积极构建农耕文化课程体系,丰富农耕实践教学形式,营造农耕文化校园氛围,利用现代科技教学与传播等,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首先,构建农耕文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通识教育体系。农耕文化不仅涵盖了农业技术、生产方式、农史农俗、乡村艺术等,还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规范。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加强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体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课程实践上,以扎根“三农”为关键,以培养知行合一为重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系统掌握农耕文化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理念。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和思考,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跨专业融合是提升农耕文化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农 作物生长周期、生态环境等知识点,介绍传统农耕技术的科学原理;在“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课程中,通过讲述古代农耕社会的变迁,让学生感受到农耕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在“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相关课程中,则可以探讨农耕社会与市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农业文化史”选修课程,通过梳理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脉络,让学生全面了解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结合“农耕技术”课程,介绍传统农耕技术的精髓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此外,“农村社会学”课程则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农耕文化在农村社会结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耕文化的社会意义。
其次,丰富农耕实践教学形式。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或完善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基地,建立学生接触农耕文化的窗口,亲身体验农耕的魅力。在农田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从播种到收获的全程劳动过程,让学生亲手操作农具、观察作物生长、参与田间管理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农耕的艰辛与不易,更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此外,农耕文化社团也是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的重要举措,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种植实验、观察记录、文化研讨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社团还可以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农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如帮助农民进行农忙劳作、宣传农耕文化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农情怀,还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农耕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然后,营造农耕文化校园氛围。在营造农耕文化校园氛围方面,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举办“名师讲堂”和“博读经典”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推动农耕文化深入校园、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们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或是通过举办农耕文化主题展览、开设农耕文化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浓厚的农耕文化氛围。主题展览则可以围绕农耕文化的不同方面展开,如农耕技术、农耕习俗、农耕艺术等,也可以是传统农具、农产品、农耕图片等实物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讲座则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农民代表等人士来校演讲,分享他们的农耕文化故事和经验。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平台等渠道广泛宣传农耕文化,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对于涉农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更是营造农耕文化校园氛围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三农”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基层一线代表等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农耕文化故事和经验。强化榜样带动,以师生、校友中典型人物激励师生践行“农耕文化”的精神,引导和鼓励学生激扬青春、报国奉献。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案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最后,利用现代科技教学与传播。在利用现代科技教学与传播方面,高职院校应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建设农耕文化云端数据库和教学资源库,收集整理大量的农耕文化相关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素材供师生查阅学习。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农耕文化体验活动、知识竞赛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农耕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邀请农民代表分享他们的农耕经验和技术;通过制作微电影、卡通动漫、视频等网络文化产品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农耕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发挥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加大对农耕文化的传播力度扩大农耕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通过这些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农耕文化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中华农耕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在于多方面。农耕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其精神内核如勤劳、奉献、谦逊、坚韧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促进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农耕文化融入劳动教育还能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专注力与创新精神,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继承与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素质的均衡提升。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高职院校应该继续探索和创新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和新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党王薇,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