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见证中国结构周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
中国结构周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中国结构周的国际影响力逐年扩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医疗中心参与。中国结构周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手术直播,吴永健教授表示,通过实时的手术演示,与会者可以直观地了解最新的手术技术和治疗策略。如今,参与中国结构周手术直播演示与讨论的海外中心,除了欧洲、北美之外,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等国家与地区均有参与,这一国际化的趋势不仅提升了中国结构周的国际地位,也为国内外的医疗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交流机会。吴永健教授指出,手术直播是中国结构周的传统,也是特色与优势,在国际化的浪潮中,通过手术直播进行技术与理念的交流,对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医师而言,是最直观,也是最便捷的方式。
协作多维视角下的结构性心脏病治疗
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多种瓣膜疾病,如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等。2002年,Alain Cribier教授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TAVR,将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带入了新时代。如今二尖瓣和三尖瓣的各项介入治疗技术同样蓬勃发展,包括新的介入技术、新的生物材料等,如经导管二尖瓣置换、二尖瓣缘对缘修复、经导管三尖瓣瓣环成形、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等。中国结构周作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对这些新技术、新理念均积极跟进,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技术演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除了多样化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心内科、心外科、影像学、麻醉学等多学科紧密协作。吴永健教授表示,MDT模式能够为患者提供最全面、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中国结构周在手术演示、专场设置、病例分享等方面,均注重展示MDT模式的优势。
探索人工智能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中的应用
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吴永健教授认为,AI技术将极大地改变结构性心脏病治疗的医疗模式,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通过AI技术,临床医师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病情,预测手术风险,甚至辅助手术操作。中国结构周将持续关注AI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领域的应用与发展,适时展示相关技术。近年来,吴永健教授带领团队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取得的成果为结构性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吴永健教授表示,中国结构周2024不仅是一个展示最新医疗技术的平台,更是一个促进国际合作的舞台。大家将在此共同见证科技与医学的融合,如何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光明网编辑牟舒琳、郝梦晗整理 来源:“瓣膜中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