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实现富裕的重要路径。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一系列的制度壁垒,推进城乡要素的有序流动,而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崛起,尤其是中心城区新质生产力繁荣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城乡新质生产力要素是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涵盖了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信息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全过程,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二是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三是绿色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与环境双赢;四是全球协同,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发展。城乡新质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还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城乡产业分工深化和人口布局均衡,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和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刻认识中心城区的战略意义。我国在城乡建设过程中经历了重要的探索,“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脉络的演进不仅体现出政府对城乡关系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彰显着国家推进城乡关系转变的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将新型城乡关系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城乡融合也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也不断走向新的高度。一方面,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国家战略建设的重点,是国家长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从宏观角度而言,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是国家发展的两大战略,是重要的战略支撑;从微观角度而言,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同步发展过程,是以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行为范式,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实现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同样,以富裕为显著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各领域全面现代化的实现,是全方位各领域现代化的彰显。乡村振兴意味着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全方位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互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路径。另一方面,城市是引领、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发动机,乡村则是支撑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土壤,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都离不开城市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区的示范、带动。新的历史阶段,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深度融合,迫切需要城市,特别是城市中心城区要不断通过影响城乡要素流动、资源交换、产业发展等作用于城乡经济、城乡居民生活、城乡生活空间以及城乡社会方面,向农村劲释放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潜力。具体来说,可充分利用中心城区人才、科技、创新交通、信息、数据等要素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借助产业园、创业园、高校实验室等平台,提升多元主体科技、创新素养,壮大乡村振兴参与力量,通过智慧城市平台优势,高效整合与协调各项要素资源的运维机制,深化数字农业、技术产业研发,拓展农村旅游业、新型服务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创新化转型,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持续带动农村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充分高质量发展。
着力打破城乡系统中的要素流通障碍。改善要素错配状态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助力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动力。在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数据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产生重要影响,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伴随着数据要素的使用,数字经济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关注的重点,并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高渗透性等特征成为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中心城区应抓住时代机遇,通过要素流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城市功能的优化升级。相比农村,城市中心城区在互联网经济、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占显著优势,并发挥着一定的“乘数效应”。通过中心城区数字数据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外溢,将城市和乡村两个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资源以及发展成果的共享,对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居民生活整体提升、城乡生活空间的一体化以及城乡社会的深度融合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在中心城区数据资源和数字化赋能的作用下,激活新质生产力要素,实现资源、人员、资本、科技、农产品等要素的城乡流动,可以促进城乡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整合,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群效应,实现以产业融合带动城乡融合的效果。以云南昆明花卉拍卖交易中心为例,新形势、新业态背景下,其依托高品质供应链组织能力、交易整合能力,建立了以交易为核心、以产业配套服务和科技研发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服务平台。一些传统工业城市,由于农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较小,但制造业相对发达,在新质生产力的要素的加持下,可以尝试构建农业技术、特色农作物交流交易中心,打破城乡、区域限制,实现农业技术与基本农作物产业集合平台,从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透明数据加持下,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其次,中心城区可尝试以新质生产力为载体,通过要素集中与外溢,打破信息壁垒、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等方式,促进城乡居民生活的融合和发展,解决大城市病的同时振兴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最后,在城乡生活空间融合方面,以金融普惠、定制化服务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打破了城乡之间的地理界限,促进了城乡生活空间的一体化,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生活空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健全体制机制重构城乡关系。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从本质上是重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深刻领会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方向,站稳群众立场,坚持改革的渐进性,不断向农村赋能,向农民赋权。构建涵盖土地、财政、产业、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城乡综合政策体系,确保政策落实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探索城乡土地、财政、金融等领域制度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通过公私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着力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基本农作物生产,集中力量把重要农产品保住守好。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既涉及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产品生产,也涉及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政策性很强,需要统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生产经营合法权益,因地制宜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构建高效、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结构,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提高管理科学水平。立足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种植制度、区位条件等,把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与保障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立足科技兴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基本农作物生产,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就是要着眼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基本农作物生产,集中力量把重要农产品保住守好。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既涉及土地资源利用和农产品生产,也涉及农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政策性很强,需要统筹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尊重农民生产经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功能定位的同时,结合产城融合、区域一体化建设等政策,打通各项政策的关键点,因地制宜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利用中心城区新质生产力资源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构建高效、科学、合理的耕地利用结构,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提高管理科学水平,实现城乡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作者:张立军,中共天津市河西区委党校副校长;楚乔,中共河西区委党校教师;宋凡,中共河西区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