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国家要富强,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任务;家风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活动,以思想和文化形式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乡村振兴与家风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耦合性,乡村振兴为家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经济支撑和文化支撑,为家风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优良家风的建设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乡村家风建设与农村文明的要求密不可分,建立文明家风是实现乡村文明的基础。进入新时代,物质需要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得以满足,接下来就要弥补精神缺失。要使家风建设真正涵养农民的精神世界,按照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推进建设家风,尽管每个家庭的家风语言表达不同,但在本质上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家风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衡量家风,成为符合“乡村文明”发展要求的家风。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五个目标都与农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解决了目前存在于乡村中的大部分问题,为农民创造一个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的健康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不断创新家风内容,使优良家风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乡村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各地都拥有不同的历史、人文、风俗,乡村振兴中,党和政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乡村各自的优势制定发展战略,建设富有地方乡土人情的基础设施,在宣传乡风文化的同时美化环境。重视家风家训的保留和传承,用家风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基因发展出各具特色的乡情、乡味,并以此发展第三产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宣传家风、传承美德。乡村振兴的主体都是农民,家风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要使农民培养勤劳致富的观念,激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兴旺,为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对乡村发展的帮助已经由传统的救助转变为引导和激发,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乡村振兴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不能只看当下的成效,更要关注农民是否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预期,要持续对乡村输入现代化农业技术和产业技术,创新原有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满足农民物质经济需求,从而激发农民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需求,促进优良家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意识中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家族聚集性、家庭凝聚力下降,出现家庭随着金钱跑的现象,大量老人儿童留守农村,家庭成员不齐全,家风形成和传承日益困难,出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孝道缺失等不良现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年轻人回归家庭,弥补由于家庭结构缺失造成的家风建设困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可以保障农民日常生活,构建优美的乡村环境,为优良家风建设构筑环境根基。与此同时,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影响下乡村学校中输入大量来自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给农民同外界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机会,给乡村儿童给予更高水平的教育,让下一代从小就有弘扬家风,振兴乡村,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家风建设的长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家风家训流传千百年,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合,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譬如:勤俭节约、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家庭和谐,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世事如何变迁,家风都未曾埋没于历史长河反而在新时代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新时代家风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思想的交流融合中催生的的,家风不需要文字冗长的描述,它存在于每个家庭成员的精神世界,指导着每个人的规范言行,尊老爱幼、和谐相处为乡村文明助力,勤俭节约为建设绿色乡村助力,勤劳勇敢鼓励农民勤劳致富,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产业兴旺助力。开展寻根活动,找家谱、续族谱,培养家庭观念,补齐家庭结构发展家风文化。用家风中的精神力量助推农民更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进美丽乡村精神建设,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推。
时代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在不断推进,家风家训的内容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家风内容应更多结合新时代背景更多的反映和解决当下的新问题,丰富优良家风的深厚内涵,创新传统家风表达形式,多元化家风的传承载体。将家风融入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圣地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家风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借鉴学习家风建设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的经典案例如:山东曲阜根据孔子故里的主题,依托孔子文化发展旅游业、餐饮业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振兴。胶东地区发掘红色文化,弘扬革命英雄的家风家训,建造纪念馆,生产文化衍生产品。跟随时代发展适时丰富和增添家风新内容,创新优良家风现代化、具体化、直观化传播方式,让更多人感受家风的魅力、接受优良家风的熏陶,实现精神脱贫,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自信。
作者:姜林秀 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