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在于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此为引擎,赋能乡村振兴,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领域。通过科技创新引领,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以激发农业生产的内在活力,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现代农业体系。聚焦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技能与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延伸与升级,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还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强劲动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因此,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赋能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对于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手段,整合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数据等要素,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效率与质量双重飞跃的生产力形式。其本质特征在于以农业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主线,推动农业由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模式向集约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点。它以高素质劳动力为主体,依托智能农机、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农产品的创新研发、生产过程的科技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广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低碳节能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探索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更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经济价值。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新技术、新设备及新工具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正引领农业生产迈向规模化、标准化与智能化的全新阶段。这一进程不仅深度优化了资源配置,显著提升了土地、资本、劳动力、知识、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的生产率,而且促使农业生产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极大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效能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物联网技术等的应用,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精准且可持续,为农村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系列变革不仅加速了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铺就了一条通往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有力推动了农业强国建设和乡村社会的整体繁荣。
社会价值。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革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还吸引了众多人才返乡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优化劳动者技能、升级劳动资料、精准匹配劳动对象,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同时,它还推动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如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的改善,显著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还促进了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增强了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这一系列变化共同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构建和谐、宜居、繁荣的乡村新貌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价值。农业新质生产力,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核心在于倡导绿色、可持续的科技创新路径。这一生产力质态不仅着眼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强调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技术、节水灌溉系统、有机耕作方法等,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效推动了农业的绿色发展,减少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它还促进了生态美与产业兴的深度融合,让乡村在保持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的宜居性,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描绘出一幅幅生态良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
文化价值。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为农业生产带来了革新,更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它深入挖掘并传承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巧妙融合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增强了农民的文化自信,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同时,它也极大地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为乡村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色彩,使得乡村成为了一个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现代气息的独特空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基于对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的认识,当前亟需明确其实践路径。通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四个方面措施,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有效赋能乡村振兴,以期明确行动指南,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高质量发展进程。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研发能力,是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所在,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制定并执行一套全面深入的策略方案。首要任务是显著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财政支持,确保科研机构资金充裕,能够深入挖掘农业科学的未知领域。同时,紧密追踪全球农业科技的最新进展,特别重视交叉学科的融合创新,通过深化基础研究,不断激发原始创新的活力。在种源保护、农机装备制造、智慧农业等核心领域,我们要聚焦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此外,还应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先进农业科技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步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从而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实施,开创农业现代化新篇章。
推进农业管理创新。农业管理创新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同样举足轻重的角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转型,鼓励并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这些经营主体能够更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此同时,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确保农产品顺畅地流向市场,还能让农民从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在此过程中,还需高度重视“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与协同合作。通过搭建高效的合作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参与到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中来。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还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协同,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这些努力将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与优化农业资源,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核心要素。这一过程涵盖了土地、水资源及诸多农业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以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合理布局,确保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出最大效用。我们要深化对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实施科学的轮作休耕与土壤改良措施,以维护土地肥力与生态平衡。同时,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进行。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装备,如精准农业、智能农机等,以机械化、智能化手段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这不仅能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还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增强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推广先进技术,能够有效激发农业生产的内在潜力,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确保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培养和吸纳新型职业农民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精英,是驱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石。为此,必须构建一套完备且高效的培训体系与教育机制,旨在全面提升农民群体的科技文化素养及数字化应用能力,着力塑造一支既掌握知识又精通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这不仅包括对传统农业技能的革新升级,更强调对现代农业科技、市场运营及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学习掌握。与此同时,我们应持开放姿态,积极吸引并整合外部优秀人才与资源,为乡村发展引入新鲜血液与创新思维。通过政策激励、平台搭建等措施,鼓励并支持有志于乡村建设的各类人才投身其中,共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这一系列举措将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力与竞争力的双重提升,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奠定坚实基础,开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这一进程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推动管理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培养和引进新型农业人才,能够有效激发农业生产的内在活力,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更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因此,应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作者:殷淑芳,博士,武汉东湖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