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振兴乡村的驱动力是什么?可能在乡村振兴大发展的浪潮中,很多人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千万工程”经验推广学习以来,关于乡村振兴驱动力的讨论便越来越强烈。其实,关于驱动力这个话题,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乡村振兴本就是“千姿百态”的,乡野的红色旅游是经济振兴,农副产品的精加工也是经济振兴,但乡村振兴的表现形式远不止于此。生态农业的推广和绿色生产方式的采用,体现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则是精神振兴的体现,它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而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村民自治能力的增强,则是乡村振兴的社会保障,它确保了乡村发展的和谐与稳定。这些不同的表现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多样性和活力。所以,关于乡村振兴的驱动力是什么?没有人可以给出标准答案,但是并不是没有答案。
振兴乡村的驱动力是多方面的,它源于对农村发展的深刻认识和战略规划。在“千万工程”的推广学习过程中,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适合本地的乡村振兴模式。这些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同时也激发了更多人对乡村振兴的思考和参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老话讲,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意义尤为深远。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策略。一些乡村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那么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就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而一些乡村可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那么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其振兴的关键。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也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当村民看到自己的家乡在发生变化,自己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可能在当前数字化经济的“感染”下,很多乡村早已在数字经济的加持下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或者说,大多数乡村已经“依靠”数字经济赋能,从传统种植业当中“脱身”,但是依然有很大一部分乡村凭借着高质量的种植搭建起了致富产业链,实现了农村经济猛增。在盐城市大丰区,大蒜产业将传统与现代的经济图谱连接了起来。这个产业的故事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金饭碗”。在丰华、大中街道和南阳、新丰镇,6万户农户的10多万亩土地上,大蒜成了真正的“聚宝盆”。尽管盐城市的稻麦种植规模更大,但大蒜产业在苏北苏中地区可是响当当的重点基地。这里的大蒜种植,从青蒜到蒜薹再到蒜头,形成了完整的产销链,蒜农的收入也因此水涨船高。而且,大丰区的大蒜产业不仅仅是种植,还有合作社、冷藏保鲜库和冷链物流智慧城等,让大蒜不仅新鲜,还能常年供应,效益翻倍。再加上科技的力量,大丰区的大蒜品种不断优化,种植技术也越来越先进。这里的大蒜,不仅味道好,还带着“国字号”的荣誉,成为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试问,如果让大丰区走上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不是“天方夜谭”?
而距离盐城市大丰区几百公里之外的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却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出了新能源建设模式,真正找到了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自2017年起,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开展了光伏试点项目,并采用了屋顶租赁的运营模式。到目前为止,该镇已成功实施农户家庭屋顶光伏项目39个,平均每户家庭因此每年增加收入约800元;同时,还建成了13座公共机构屋顶光伏项目,每年为镇村集体带来额外收入8.6万元。
在大力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除了在产能的转化、结构的调整之外,更多地区越来越注重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发力”。精神文化生活是老百姓幸福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文化振兴被视为一项塑造灵魂的重要工程,它对于巩固乡村文化根基、增强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以及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撑作用。在山西长治潞城翟店街道翟店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该村紧密依托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聚焦文化振兴的核心战略,全力以赴地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街道派驻的干部以及驻村工作团队共同达成一致意见,通过一系列措施,从打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到建立科普交流平台,从引入图书资源到举办文化活动,再到组织文娱演出和体育健身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乡村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翟店,由村民自发组成的舞蹈队伍将文化振兴的理念提升到了新的层次。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队员们尽情地展现着他们的自信与喜悦,他们的舞姿吸引了众多村民围观,共同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中。舞蹈队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在村里的喜庆日子里扮演了重要角色。每当有村民家中有喜事,她们便会前往祝贺,为庆典增添欢乐。从节目的精心编排到现场排练,从内容的挑选到服装的精心设计,她们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虽然她们的表演可能不如专业团队那样精湛,但那份源自乡土的纯真喜悦却同样能够感染每一个人,为村民们带来欢笑。多样化的文艺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也促进了乡村文明的传播,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舞蹈队还会受邀到附近的企业园区进行演出,将乡村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交融,推动了企业与乡村之间的友好关系。在这些演出中,舞蹈队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技艺,净化心灵,使得队员们从内到外都得到了充实。同时,村委会也认可并支持舞者们所展现的动态文化魅力。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思想认知的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行,只有在思想上真正将乡村振兴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才能在行动上有所“成绩”。高校在近年来的乡村振兴大发展中,始终将自身的优势力量渗透在每个角落。尤其是在思政教育方面,紧贴乡村振兴的发展需要,创新课程教学思路和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切实为乡村振兴架构起坚实的支撑。比如,将乡村振兴的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了解乡村现状,培养对乡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还积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增强对乡村振兴的感性认识,在“三下乡”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参与农田劳作、教育辅导等实际工作,还通过访谈、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乡村的产业结构、社会问题和文化特色。这些经历不仅让学生们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学以致用的热情,为将来投身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强与乡村的产学研合作,也是高校的重要“动作”,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注重培养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开设特色专业、开展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高校鼓励学生毕业后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
乡村振兴的漫漫征程上,有“诗和远方”,也有“沟沟坎坎”,只有带着热爱和真诚去奔赴,才能“解锁”精准高效的乡村振兴“地方模式”,我们要学习“大丰模式”“翟店模式”,更要积极去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用自身的力量去创造更丰硕的成果。
(李佳曦,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