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与发展方向,近些年有越来越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选择回到农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高校作为为乡村振兴建设培育与输送优质人才的重要教育主体要充分认识到这一趋势,同时针对性调整和改变人才培育方向,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融入更多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提前认清乡村振兴建设现实需求,并以此提高大学生群体适应乡村发展环境的综合能力。
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的体现,更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一融合对于促进乡村发展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双赢的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实践。
人才振兴是乡村得以振兴的关键支撑要素。将乡村振兴战略巧妙融入大学生教育体系之中,旨在让学子们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无时不刻地接触并深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动态。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不仅自然而然地增强了大学生对乡村发展重要性的认知,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投身乡村建设事业的热情种子,激发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强烈意愿与不竭动力。此举无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库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乡村地区在人力资源方面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经由此番培育的大学生,将更加精通农业知识,对农村怀有更深厚的情感,对农民抱有更真挚的敬意,从而成为既懂农业、又爱农村、更爱农民的新时代乡村振兴生力军。
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手段。乡村振兴是国家针对乡村发展提出的战略目标,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战略举措,将乡村振兴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教育当中,也可对高校进一步创新与优化教育内容起到很好的指导与引导作用,教师也可借此来教育大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使之成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驱动力量。其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实践模式与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实现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双赢局面,值得深入探索。
充分利用好乡村这一实践教育阵地。据了解之前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多集中在城市区域,即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或者参观游览活动来体验和感受。现在既然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那么高校必然要想办法开拓乡村这一实践教育阵地,引导大学生走进真实的乡村去认识和感知乡村的变化。首先,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到一起,带领大学生走到乡村基层,走到田间地头,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深入实际,从基层实践中体会群众是怎么想的、干部是怎么干的,理解党建引领基层群众自治的具体做法,从而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其次,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乡村图书馆、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任务,以核心主体的姿态加入其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行思想交流与学习的新场所,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与当地农民积极互动,了解农村生活方式与农民所思所想,逐步拉近大学生与农村、农民之间的距离。再者,以志愿服务为抓手,开展大学生农村支教活动。高校可将实践教育活动与乡村教育结合到一起,支持大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来加入到农村支教队伍当中,将大学生农村支教和实践教育统筹规划到一起,为大学生提供走进乡村学校感知乡村教育的机会。例如,安排大学生支教队伍成员轮流坚守在农村基础教育一线,持续为农村教育提供服务与支持,如有必要高校可选择定点乡村作为支教团驻地,为大学生随时进入乡村参与支教提供场地以及条件支持,让大学生可以在农村支教实践中提升能力,实现价值。这也属于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深入挖掘和高效利用好乡村德育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得以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基础,农业是根本,农业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乡村蕴含着丰富多元的德育资源,是诸多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高校应深入挖掘乡村领域中所保留的红色文化遗迹和其他德育资源,通过组织师生走访革命烈士后代,搜集整理革命先烈的事迹资料,建立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和实践实习基地,以此打造乡村育人阵地,引领大学生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中,激发大学生想要了解农村、探索乡村文化的热情与积极性。
将“三农”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重点关注“三农”文化这一教育资源,着力夯实“三农文化+思政教育”的基础,借助“三农”文化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激发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意识与热情。第一,高校积极拓展产教研融合基础与实践育人新领地,为“三农”文化与大学生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更多优质载体。第二,高校要加强资源建设,从线上线下全方位挖掘乡村振兴资源丰富教育内容。高校应带领教育者将与乡村振兴、农村发展、农业建设等相关的各类资源进行转换整合,建设乡村振兴教育资源库,便利大学生教育的内容选择。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还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相关内容,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树立服务农村、建设农村的使命感。第三,高校要主动寻求与当地政府以及乡村主体之间的合作,立足自身教育发展需求积极参与一系列与乡村振兴相关重点项目的建设,将高校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更大化。第四,高校要全力支持学院以及教师申报与“三农”文化、乡村振兴主题相关的项目及课题,以此强化师生对“三农”文化的认知,提升学校服务“三农”的水平。第五,高校要设置农村文化、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等选修课程,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以主题性教育选修课程帮助大学生系统了解农村发展,感悟乡村振兴,并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主动思考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将个人成长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注重二者长效融合与发展机制,强化做细做实。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教育并不是一项短期工作,而是一个长期性任务。因此,高校需要注重建立二者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其能够长期做下去,让大学生群体和乡村主体都能够看到高校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赋能之后的成果和意义。首先,高校要加强对乡村领域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推动乡村振兴与大学生教育在内容方面的融合发展。其次,高校要树立新的融合发展理念与教育观念,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大学生以终身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多种形式来逐步了解乡村振兴与建设发展情况,同时拓展大学生的乡村视野,让大学生认识到未来乡村会是国家重点开发的核心领域。最后,高校应同步构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教育相融合的治理共同体,并搭建起与多元主体参与相适配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与细则来调动起多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将具体任务做细做实。
创建共建+共创发展模式促进共享共赢。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教育,无论是对于乡村还是对于高校而言都是一件双赢项目。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主动寻求与乡村各主体之间的联结与合作,深度对接乡村主体的发展需求,以共赢为核心指导原则,搭建共建共享平台。比如,高校可联合乡村主体搭建起文化产业开发平台、共建平台、教育理论宣讲平台、人才教育培训平台以及志愿服务平台等等,从这些共建共享平台着手,将其转化成为大学生教育成果的试验田和主阵地。通过与乡村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来将大学生教育的丰硕成果回馈到乡村振兴建设领域,与此同时进一步激发起高校广大师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以实现以思政育人带动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反哺思政育人的双重效果。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大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应致力于探索乡村振兴与思政育人双向赋能、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保留现有优质内容以及方式基础之上,分别深入挖掘彼此的有利资源。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以主动姿态去寻求与乡村主体的合作,真正走进乡村当中去发现和了解乡村振兴建设的现实需求,进而再将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相关内容与大学生教育进行有效衔接,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大学生教育融合发展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以及理论实践的有机统一,切实增强和充分保障大学生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作者:黄涛,武汉东湖学院讲师;郭蕾吟,湖北开放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