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上学即上班,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下边学习、边实践、边成长,这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过长达7年探索成型的“类上班制”人才培养新模式。“‘类上班制’依托企业、贴近需求,走出了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新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易俊说。
“办公化”重构教学环境
“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适应真正的企业软件开发。” 软件技术专业教师谢先伟以日常教学为例,比如一项子业务的程序开发,一节课时间根本无法完成,不少同学经常程序编写不到一半就下课了。
自2013年起,学校提出按“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场景类似”理念,在校内设置“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室,为每位学生配备固定工位,形成工场化环境,学生兼具学生、员工双重角色,校企双方共同管理、协同育人。
为了让学生更贴近企业岗位要求,学校制定了“员工”考勤、请假流程、奖惩措施等制度,均按现代公司普遍规范执行。除一年级学生需上晚自习外,其余时间设置为上课与自由项目开发交替。
图为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
在教学与项目管理方面,采取“双角色”方式,由校内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教师与入驻到校的企业项目经理、技术骨干组成混编“双师型”教师团队。实行由辅导员和工程师组成的双班主任协同负责制,发挥“双导师”作用。
“工场化学习环境和双角色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浸润式实景、实操锻炼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志刚说。
据统计,“类上班制”培养的软件类专业学生在就业率、企业满意度和专业对口率分别可达98%、95%、93%”。
“全覆盖”重构教学资源
学校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开发了专业课程全覆盖、项目周期全覆盖、专业方向全覆盖、岗位等级全覆盖的课程资源库。同时,学校投入资金自主研发教学云平台,集成爱课程、智慧职教、中国大学MOOC等第三方平台,形成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在线开放课程、立体化教材等一系列课程资源。
图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
还通过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协同教学资源转化。合作期间,学校与企业合作主编软件相关专业立体化教材20种,认定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在线课程累计学习人数近12万人次。
依托项目化教学资源,学生在主干课程结束时就已经全面体验了企业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具备了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能力。学校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等技能证书通过率达98%,其中通过中高级证书占比可达82%。
“三阶段”重构培养路径
在“类上班制”实施过程中,学校构建了“学习型项目→模拟型项目→真实型项目”的培养路径。
在学习型项目阶段,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的个性化课程包,学生进入前端开发、后端开发和测试运维等方向的一体化教室进行项目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基本岗位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模拟型项目阶段,基于企业已交付的真实项目,模拟企业项目组架构,组建“项目经理+需求分析师+原型设计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项目组,由企业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按期完成项目开发。
在真实型项目阶段,依托校企研三方,组建“企业导师+学业导师+心理导师+科研导师+职业规划导师”师资队伍,形成由“软件项目+科研项目+比赛项目”组成的真实项目池,学生可结合自身实际及个性化选择,深度参与项目开发。
在这种培养路径下,不但学生技能水平显著提高,校内教师也能提升个人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图为学生驱动机械手实现“抓取”动作。
“正激励”重构考核评价
学校模拟企业的“考核+绩效”激励机制,实行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项目经理根据已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和质量进行相应的评估来给予积分,积分可用于相关课程免修、学分置换等。实行虚拟工资制,每月进行绩效考核。
评价机制改革实施以来,学生以学校提供的进阶平台方式置换学分比例达40%,师生共同研发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51项。软件类专业毕业生作为企业骨干,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南华中天等知名IT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交付、运维等技术服务。
自“类上班制”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课堂上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氛围也更加活跃,学习效果明显提升。此外,入驻企业年均项目合同金额近500万元,学院还成功孵化了蛙圃美客、创杰、撩云等13家学生自主创立的企业。
让全社会更加认同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辟了一条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引企入校、以行促知”之路。
(文:丁玉冰 刘宇 冯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