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有人将乡村振兴定义为“换新”,换新的发展赛道?换新的建筑风格?换新的村庄建设方案?换新的领导队伍?换新的厂矿选址?真的是这样吗?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换新”,而是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是对乡村历史、文化、生态和经济的全面振兴。
也许在“村晚”中我们看到了几十年来从未在乡村展现过的地方表演,也许在“村晚”中我们看到了几十年来从未在乡村展现过的地方表演,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舞蹈、戏曲和民间艺术,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表演不仅是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文化的融合与创新,而不是“焕新”。乡村的印记是“沉重”的,如同祖辈人用了一辈子的鏊子,可能被岁月磨平了棱角,但绝对没有失去芳华。今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生活的“百态千姿竞芳华”,是今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生活的“百态千姿竞芳华”,是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些变化,如同春雨滋润大地,悄然无声却充满生机。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精神层面的丰富。它让乡村不再是人们记忆中的那个“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家园。
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乡村文化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越来越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浪潮中,发展乡村文化的劲头儿只增不减,这是新时代新农人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的年代,农村人越来越将精神文化生活当作提升幸福感的关键,也甘之如饴地寻求多样化的方式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乡村文化生活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地区都能依托当地千百年传承的古典艺术“开拓”出更能迎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式,让“旧”文艺绽放出“新花样”。比如,徐桥荡湖船起源于元朝至正年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的舞姿优雅,充满了幽默感,与各地的庙会和节庆活动紧密相连,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特色。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常熟市海虞镇徐桥村的村民们,如陆法口、马元元等,就自发组成了表演队伍,创作并演绎了荡湖船节目,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一时间名声大噪。作为深深植根于乡土的民间文化瑰宝,荡湖船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活”的文化传承,它记录了当地的民风民俗,深深刻在人们的心里,成为精神支柱,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和灵魂。时代的变迁中,荡湖船的内容不断注入新的元素,表演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他们积极将非遗带入校园,将文化遗产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为传承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各种方式,如非遗直播、短视频、新闻媒体等,将地方特色文化活动真实地记录下来,传播出去,从未间断。如今,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海虞的非遗传播渠道更加多元,直播、短视频、新闻媒体、非遗活动等,将地方特色文化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文化,既有文化内涵,又有休闲乐趣,还有观赏价值,真正做到了“非遗+”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远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佳木斯抚远市的抓吉赫哲族村,巧妙运用文旅融合策略,昔日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了美丽乡村。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吉赫哲族村致力于打造具有赫哲族特色的村落,通过打造“网红桥”、民俗展览馆、便民服务点和综合文化中心等一系列设施,将它们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线路。这样的举措促进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和谐的结合,并在抚远市的“乌苏里船歌风光带”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村里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建成了覆盖6240平方米的赫哲民族风情村,提高了旅游服务的质量。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模式,成立了黑龙江省乌苏赫哲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注于保护和传承赫哲语、赫哲舞、鱼皮画、鱼骨画等传统技艺,同时提升了村民的创收能力。合作社吸纳了32户村民参与,并定期邀请专家授课,免费提供材料,鼓励村民参与制作,还搭建了旅游商品交易大棚。在党支部的持续推动下,抓吉赫哲族村成为了全国首个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并于2019年12月荣获国家民委授予的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这样的转变对于村庄本身来说,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自信。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村民们通过参与民俗文化展示和手工艺品制作,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在关于乡村振兴的多版本实践中,文化是最与众不同的,它的表现形式最为多样,形式也更加灵活。和其他几部分内容有异,和其他几部分内容相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性体现在它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精神层面的丰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它能够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塑造村庄的精神风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既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历史遗迹等静态文化,也包括民俗活动、社区教育、文化交流等动态文化。这种多样性使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可以灵活运用,既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也可以通过社区活动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需要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同时也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使之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文化振兴,可以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乡村的吸引力,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化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灵魂,它不仅能够为乡村带来外在的繁荣,更能够为村民带来内心的富足。
传承商河秧歌文化如今在村里又火起来了,村里做了多方面的努力,真正让传承了千百年的秧歌又有了新样子。这个传统的秧歌古村被精心打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学习中心。园区内设有四个室内外表演区域,能够容纳超过五百人同时参与,确保了不同流派的秧歌爱好者都有机会参与其中。每个表演地点都根据商河鼓子秧歌的传说故事,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满足了各流派爱好者的需求。村民们成为秧歌教练,为了确保教学效果,秧歌古村设立了专门的鼓子秧歌培训班,确保每位教练不仅动作规范,而且能够有效地将技艺传授给学员。在村民们的努力下,节假日成为了秧歌表演的黄金时段。秧歌古村利用节假日、农闲期以及春节等特殊时期,举办了一系列庆祝丰收、欢庆春节的文化活动,打造了一个全民参与的舞台,促进了技艺的交流,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并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秧歌的带动下,乡村的文化生活开启了更多“番外篇”,有了更多的“镜头”。
近年来的广场舞大赛越办越火热,老百姓闲暇时间不再只是闲聊家常,而是纷纷加入广场舞的行列。随着音乐的节奏,他们舞动身姿,不仅锻炼了身体,增进了邻里间的交流,更是将快乐和活力带入了社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广场舞成为了全民参与的文化活动,成为了新时代乡村文化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特别是在乡村文化振兴之下,乡村开始探索关于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的“好点子”。随着文化振兴的春风吹拂,乡村的民间舞蹈就像老树新芽一样,正以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茁壮成长。村民们用摄像机和录音笔把那些舞步和故事记录下来,上传到网上,让全世界都能看到这份古老而鲜活的文化遗产,还把传统舞步与现代舞风混搭,让舞蹈既保留了老味道,又跳出了新时尚。甚至在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上,我们的舞蹈跳出国界,也带回了外国的舞蹈魅力。在学校和节庆里,舞蹈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新课程和节日里的热闹节目。文化产业发展也让舞蹈成了旅游和创意产业的香饽饽,带动了乡村经济。在村子里,还会定期举办舞蹈比赛和展览,让舞蹈成了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大家的素养和快乐都跟着上涨。为了优化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扬,村子里还配备了专门的传承人,保证老技艺不丢。政府也出了不少好政策,帮忙出钱出力。最重要的是,大家伙儿都积极参与,一起把文化振兴的大戏唱得有声有色,“舞动乡村,韵律飞扬,老少同欢,笑声满堂”,在民间舞蹈的感染下,乡村生活更有“味道”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充实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强了,过好日子的劲头越来越足了。
(作者:黄程瑶,桂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