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精品、规范、创新理念,聚焦结构性心脏病热点专题,分享国内外前沿学术内容。2024年10月9日-16日,“第八届中国结构性心脏病学术活动周”(“第八届中国结构周”)在上海、北京、广州、西安、武汉等地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共同召开。
结构周期间,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与光明网卫生频道联合策划推出的品牌科普专栏《名医解心结》邀请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医学领域权威专家做客直播间,面向广大青年心血管医师和公众,传递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动态,在线分享学科前瞻及心血管大健康科普知识,引导公众树立自主自律、符合自身特点的健康生活观念,营造崇尚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助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顺利实施。
【本期看点】主动脉瓣疾病及介入治疗
【本期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周达新教授
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老年人重视自己的健康,每年会进行相应体检。很多患者会拿到一份心超报告,上面写着“老年瓣膜退行性变”,想请教周教授,“老年心脏瓣膜退行性变”是一种毛病吗,这一情况为什么越来越多?
周达新:老年心脏瓣膜退行性变,确实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普遍出现的现象。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心脏瓣膜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老化,例如心脏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老化相对少一些。
心脏瓣膜就像一扇门,可以打开和关闭,以确保血液呈单方向流动。举个例子,一个人生活到80岁,心脏将跳动三十多亿次,心脏瓣膜随之开合几十亿次,自然会引起瓣膜的衰败,相当于头发白了、长出皱纹等正常衰老现象。
之所以老年瓣膜退行性变现象日益增多,核心原因在于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剧,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尖锐。比如说主动脉瓣发生狭窄,是老年病人常见的猝死原因之一,或者导致病人心功能不全。此外,个体差异如血液动力学结构异常、瓣膜发育异常等先天性因素,也会加速这一退化过程,使得瓣膜容易老化、狭窄或者反流。
虽然老年瓣膜病如今已成为高发病,但其实可防可控。通过心脏超声(心超)等无创检查手段,能够早期发现瓣膜病变的程度。得益于国家医保政策的支持,相关治疗费用大幅减轻,技术发展也为患者提供更多可及、经济的治疗选择。
主持人:对于很多高龄患者来说,传统外科开刀手术存在高风险,目前的技术能否为高龄甚至超高龄患者带来手术希望,可结合具体案例说明。
周达新:对于很多高龄甚至超高龄患者而言,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且伴随多种合并症,传统外科开刀手术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风险,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和恢复能力较差。
以老年瓣膜病为例,经过2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已经成为和外科手术同样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人工瓣膜送入心脏并固定在主动脉瓣的位置,从而替换掉病变的瓣膜。这种方法不仅创伤小,恢复快,还能显著降低手术风险。
我们曾帮助一位83岁的患者成功换瓣,到现在已经过去13个年头,瓣膜仍然正常工作。再比如我的老师,在他95岁时主动脉仅显示轻度狭窄,但到100岁时已发展为重度狭窄,几乎无法行动。通过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不仅能够站起来,还可以参加政协的活动。
从全球范围来看,TAVR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自2013年德国开始,随后在2019年美国,经导管瓣膜的置换手术例数先后超过传统开胸手术。此外,国外一系列大规模研究也进一步证实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优越性,实现了创伤小、恢复快,瓣膜使用年限也进一步延长。
主持人:很多病友朋友们非常关心,放到身体里的这个人工瓣膜到底能用多少年?请周教授分享一下关于瓣膜的耐久性,近来有什么新的进展?
周达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没办法回避的问题,同样也是医务工作者、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当我们给病人制作人工瓣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就是瓣膜能用多长时间,以及瓣膜在体内跟组织的相容性是怎样的。
瓣膜通过裁剪后,缝在金属支架上,将其送入主动脉瓣根部,从而在功能上替代原来的瓣膜。生物瓣膜可能有抗原,我们需要进行抗原的处理,抗钙化的处理,以此实现瓣膜使用年限大幅度延长,总体来讲可以使用10年左右,像刚刚谈到的那位老先生,瓣膜已经工作13年。
瓣膜的使用时间也与患者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比如患者血压较低,可能使用时间长一些,如果病人平时运动多,经常爬山、游泳,导致心跳比较快,那瓣膜使用的时间就会短一些。
此外,瓣膜全生命周期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因为我们知道,置换金属瓣膜后需要进行抗凝治疗,比如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华法林抗凝治疗是一个挑战,服用华法林后血液会变得非常稀,做个胃镜、肠镜,拔个牙齿,都会造成出血风险,要停用华法林。华法林一旦停了会影响瓣膜,形成血栓,造成钙化等等,所以需要针对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综合考量。另外如果患者有生育需求,换金属瓣是不合适的,可能会换生物瓣。但生物瓣使用时间比较短,我们会考虑生产结束后等待生物瓣衰败,再置换金属瓣。因此,瓣膜生命周期管理十分必要。
近年来随着生物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葛均波院士带领我们团队在世界上首先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也就是多聚合物铸成的瓣膜,经体外试验显示可以使用25-30年。但体外试验不代表人体试验,目前还在做初步的临床研究,相信瓣膜的耐久性问题一定能克服,未来瓣膜管理起来也会变得更加简单。
监制 李丹 沈天林
编导 牟舒琳
技术 孙鹏宇
摄像/摄影 逯成业
外联 翟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