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深度改变着中国乡村的面貌。其中,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激活乡村发展潜能、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意义。
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科技创新,作为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农业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中,科技创新更是成为了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这一进程不仅要求我们在农业领域内广泛采纳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装备,更是一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升级的深刻实践。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信息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精准农业技术的兴起,正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深度渗透的直接体现。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以被实时监控与精准管理。从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到作物生长状况,每一个细微的数据变化都能被精准捕捉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在此基础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使得这些海量数据得以被深入挖掘,从而生成针对特定农田、特定作物的个性化种植管理方案。水肥一体化的精准施用,正是这一技术应用的显著成果。它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浪费和污染,更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产品的口感、营养价值以及市场竞争力,都因此得到了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则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这些集成了先进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农机装备,不仅大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更在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播种、施肥到收割、加工,农业生产的全链条都被智能化装备所赋能,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这些变化,不仅为农民带来了更加可观的收入,更为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创新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或设备升级,而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它要求农业从业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以便及时适应新技术、新装备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构建生态农业体系。在全球化进程加速、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当下,培育新质生产力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绿色发展不仅是应对环境危机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的一次深刻变革,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如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等,旨在通过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将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例如,通过秸秆还田、畜禽粪便发酵等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农作物健康的生长。有机农业则更加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通过自然调节和生态平衡,实现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更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展绿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是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的重要成果之一。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需求的日益提升,绿色农产品市场潜力巨大。通过发展绿色农产品,既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此外,在乡村地区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也是构建绿色生态体系的重要一环。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改善乡村能源结构,也有助于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通过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生物质气化站等设施,为乡村地区提供清洁、稳定的能源供应,既能解决乡村能源短缺问题,又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清洁能源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减少碳排放,还能大幅降低能源成本,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业融合,作为新时代背景下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各产业间实现深度的交叉与融合,更强调通过创新性的组合方式,挖掘出产业间潜在的协同效应,从而开辟出全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地区的产业融合不仅能够激活乡村经济的内在活力,还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路径。
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如“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新型产业模式,正是产业融合在乡村地区的生动实践。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将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以“农业+旅游”为例,乡村地区凭借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深厚的农耕文明,成为了城市居民寻求心灵慰藉、体验乡村生活的热门目的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还能带动乡村餐饮、住宿、手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间的良性互动。这种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引领的融合发展模式,不仅为乡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还有效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业+互联网”方面,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兴营销方式的出现,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了全新的渠道。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对接市场,大幅减少了传统销售模式的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销售效率。直播带货等互动营销方式,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直观展现出来,增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和购买意愿。这种以互联网为媒介,农产品为载体的融合发展模式,既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提升了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融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为产业融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企业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农民则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积极参与到产业融合中来,共建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红利。
人才培养引进,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人才,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人才不仅是创新的源泉,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的关键要素。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养和引进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要着重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还能激发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外,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同样至关重要。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农业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的智力支持。要加大政策激励和创业扶持等措施,鼓励新型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到乡村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通过建立人才服务平台,为他们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融资对接等一站式服务,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人才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必须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和成长环境。重点要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下功夫,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既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还要建立人才评价体系和晋升机制,让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获得更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此外,我们还应注重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乡土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熟悉乡村环境,了解乡村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因此,在引进外部人才的同时,也应充分挖掘和培养乡土人才,让他们一同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力军。
(作者:王敢,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刘福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