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民间刺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智慧、艺术精髓,是乡村文化认同的源泉,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潜在资源。要想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对非遗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还需通过加大“非遗”传承发展力度,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与时俱进,整合现代技术手段,推动乡村文化创新与繁荣。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大部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根基与土壤都在乡村。非遗民间刺绣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及挑战,体现在生存环境、创新、传承人、资金、认知度等方面,也是实现稳中求进的条件保障基础与促进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重要着手点,值得深入研究。
大力发展民间刺绣非遗项目,可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生机活力。一是“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文化节、民俗活动、手工艺体验、非遗研学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互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乡村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带动乡村旅游业与经济的发展。二是“非遗+文创”的发展模式,相关部门在当地设置多家刺绣工作坊,鼓励传承人展开技艺教学与制作加工等工作。工作坊加强与销售企业的合作,销售民间刺绣非遗的文创产品。如牟定彝族民间刺绣在一大批具有民族情怀的年轻人带动下,顺应潮流,用活“文创”概念,推出了一系列既精美又贴近生活的时尚刺绣产品,包括“彝礼还潮”品牌首饰、围巾、装饰荷包挂件、杯子、装饰框画、鼠标垫、笔记本封套等赏心悦目的文创产品,使得指尖上的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得以保护,在创新中得以发展。如彝族民间刺绣从业者与北京Studio HVN设计工作室合作,链接了丹麦著名面料供应商Kvadrat的资源,积极助推彝族民间刺绣产品用料品质的提升,让彝族民间刺绣从粗糙走向精致。同时结合彝族文字“虎”的形意,合作设计出“Z”(虎)系列毯子、靠垫、地毯、墙壁挂毯、房间屏风、蒲团、双肩包、单肩包、围巾等16件家居文创产品,更好地满足年轻人多元化需求。三是“非遗+教育”的发展模式,鼓励非遗传承人展开教学与创作及展览等活动,加强非遗影响力的建设。如担任院校的刺绣美术兼职教师等,讲解更加专业的非遗知识。开设与非遗相关的课程,培养出更多的非遗爱好者与传承人。四是“非遗+环境”的发展模式,将民间刺绣非遗元素融入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包括非遗主题雕塑或文化墙等,营造浓厚的农村文化氛围,让村民深入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激发保护与传承民间刺绣非遗的意识。五是“非遗+艺术”的发展模式,将民间刺绣非遗元素融入服装等艺术领域,保持传统绣工的同时,与不同材质的衣料结合,形成新的图案,满足现代人对于精致与艺术感的高要求。与家居生活用品装饰元素整合,将少数民族刺绣的经典图案,融入到沙发靠垫或床上用品、窗帘等针织空间。
民间刺绣是村民的生活智慧产物,也是乡村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传承与发展民间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带动村民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增强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与归属感,利于营造村民等主体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一是举办非遗活动,包括民间刺绣非遗相关的展览等活动,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其幸福感,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传承人培育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重视人才在民间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方面的支撑作用,重视并支持非遗传承人的培育,通过设置非遗专项基金与为传承人颁发荣誉称号、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举办公益培训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民间刺绣非遗的传承事业中来。三是在乡村文化营造方面,可在农村搭建民间刺绣非遗礼堂,展开文化历史展示与民俗传承及文体活动、讲座培训等活动,并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与民间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工作相整合,实现彼此的相辅相成与相得益彰。文化礼堂扎根基层,作为集娱乐、礼仪、教育、集会于一体的农村公共文化综合体,是农村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如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文化礼堂展开的以丝绸文化为主题的“潞村绣娘工坊”活动,现场除普及刺绣技艺外,还开展了专业技术培训,带动周边群体就业。文化礼堂成为了当地传承刺绣技艺的主要阵地之一,目前潞村已初步形成了家庭业态模式组成的民间刺绣群体,现有绣娘16名、蚕娘50名,为当地乡村振兴开拓了新路径。潞村将文化礼堂与钱山漾文化展示厅、吴兴县第一区农民协会纪念馆融为一体。通过为参观者讲解潞村文化礼堂的历史,为潞村的人文历史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助力。
民间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要实现创新发展,可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开发出更多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及服务。一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搭建民间刺绣非遗的资源库,为非遗的后续研究与文化交流等提供价值参照。可依托服装学院图书馆与博物馆馆藏,借助资源共享等技术手段,全面整合民间刺绣相关的资源,形成有图片与文字、视频等资源类型,并面向全社会服务的特色资源库。二是借助媒体宣传文化。可利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宽民间刺绣非遗的传播渠道,宣传与推广乡村文化。借助短视频与直播、图文等信息载体方式,展示乡村的美丽风光与特色非遗及民俗风情,吸引更多人关注与了解文化。如利用短视频或直播等形式,介绍瓯绣的发展历史与非遗名录、工艺特色、种类、传承意义、带领导师等内容。将线上的宣传活动与线下的体验活动相结合,在活动现场展示瓯绣作品,名家现场演示瓯绣制作以及教学,也可以展开现场互动问答,实现线上线下宣传推广的有机整合。也可以通过制作非遗传承人的纪录片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民间刺绣的传承人与这门传统手艺如何走向现代。三是打造虚拟体验。如将虚拟现实技术与民间刺绣工艺品的展示与展销等领域运用,打破其在展览体验与销售等方面的发展局限性。在民间刺绣工艺品的展示环节,利用现实虚拟技术打造虚拟的刺绣展厅,便于沉浸式展示刺绣作品。现实虚拟技术提供多种互动与交流的功能,如借助手势可放大或缩小刺绣作品,便于受众多角度欣赏作品。也可以利用现代虚拟技术去科普刺绣工艺品知识,让受众了解民间刺绣工艺品的历史文化与制作过程及艺术价值等。在民间刺绣工艺品的营销与品牌推广方面,可利用现实虚拟技术构建虚拟场景,将工艺品的展示与品牌营销相结合,用户在购买工艺品的同时,可了解品牌的理念与文化等,提升品牌形象与价值。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想让传统刺绣走上现代之路,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建设,还需要在丰富发展模式与促进文化宣传及增强文化认同等方面下功夫,更需要注重传统刺绣与现代科技及教育、乡村环境建设等领域的深入整合,让刺绣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葛慧 菏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