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党中央立足发展实际,以更为清晰的问题意识,更为明确的目标指向,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战略部署,为解决城乡发展问题指明方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数字经济兴起,深刻改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技术重塑社会发展模式,拓展人类社会生活场域,其赋能特性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力量。
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壁垒,畅通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数字技术的发展模糊了城乡间的地理边界,通达的互联网交互技术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便利了城乡间的深度交往。首先,数字技术推动人才要素合理配置。通过数字技术,乡村人才与城市人才的相关信息数据可以在数字平台上得到集中、准确地呈现,乡村与城市相关产业的人才需求也可以有效传达。供求两端信息渠道的畅通减少了因信息不匹配而带来的时间及资源的浪费,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在数字技术深度嵌入人们社会生活的今天,人们愈发习惯以“虚体”的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数字终端进行交往,网络虚拟空间的交往已成为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的乡村建设者敏锐地捕捉到此种发展趋势,积极利用互联网展示新农村的新面貌,通过数字化交往解决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难题。建设美丽乡村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吸引城市的先进人才涌向乡村,参与乡村建设,而且催生出一批具有现代数字知识技能的“新农人”,实现了人才要素的数字化配置。其次,数字技术为土地要素的产权保护与合理流动提供技术支持。土地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数字技术可以建立明晰的国土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建立数据库协助完成土地要素的数字化配置。国土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宅基地、基本农田用地及集体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与流转提供制度保障,而且也促进了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开拓了与数字经济适配度更高的新型农业发展形式。最后,数字技术有效提升了资本利用率,充分发挥资本要素促生产的效能。资本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资本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对资本的误用、滥用以及价值错位的风险。数字技术内蕴的可追溯性以及对数据处理的精确性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对资本的监督与把控,可以有效规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能够积极引导资本要素敢于、善于进入乡村产业,助力乡村发展,促使城乡更好融合。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实现了数据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的结合,重塑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促使乡村产业向高级化、智能化、合理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首先,数字技术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数字技术加快了数据要素、人力资本要素等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速度,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时降低交易成本,共同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其次,数字技术通过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使要素投入结构与产业结构更加匹配、更为合理。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加快信息流通速度,畅通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要素流通渠道,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成本上升,而且能够将供给端与需求端更好地连接起来,改善城乡间资源配置方式。数字技术赋能产业供给端,推动城市与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为优质的就业岗位。数字技术赋能产业需求端,打破供给与需求两端信息不匹配的发展壁垒,有助于经济主体了解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并采取相应措施,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最后,数字技术有利于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与清洁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传统乡村产业以资源利用型为主,倾向于通过开发挖掘自然资源来获得经济发展,而数字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数据要素以及技术要素与其他传统生产要素之间存在部分替代关系,数字经济的深度发展提高了技术、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使用比例,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耗费,促进绿色乡村建设,加速城乡生态融合进程。
数字技术赋能分配方式数字化,实现城乡社会融合。数字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数字化赋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敦促分配方式发生数字化改变。首先,数字技术推动了乡村产业的数字化发展,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建立起“线上指导+线下操作”的现代化畜牧业及现代化农作物生产加工模式,不仅使个体收入增加,而且有助于增加乡村集体的经济总量,提高集体的总体收入。其次,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促使收入分配更为公平合理。在进行初次分配时,网络通信及电子支付等技术使城乡间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大幅减少,更多价值得以留存于生产端,增加农民收入。在再分配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与个人发展情况建立的信息数据库可以为缩小初次分配收入差距提供数据参考,使最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进一步缩小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在进行第三次分配时,数字技术搭建的数字平台能够使社会公益性力量更为便捷、迅速地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帮助。最后,数字技术服务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分配,促使资源分配向更为均衡与合理的方向发展。受限于城乡发展水平不均衡的现状,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错配的问题,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如今,依托于大数据技术,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一些资源逐渐流向乡村,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实现了教育、医疗与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间的共享,乡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渐趋缩小。
数字技术赋能交换模式转变,实现城乡空间融合。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商品的数量与质量齐升,传统交易模式难以适应这种改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交换模式与之进行匹配,而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新型交换模式恰好契合此种需求。首先,数字技术协助构建乡村线上交易平台,淘宝、直播带货等新型交易方式逐渐兴起。线上贸易的新模式使得商贩收购、商店零售等冗杂的流通环节被消除,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无需繁复的中介环节,农民即可将农产品及其衍生品直接送达城市用户手中。长期以来,农村生产规模与经营规模较小,抵抗风险能力较弱,易于面临农产品积压等问题。而数字技术打破供需两端的信息壁垒,改变传统农产品交易方式,解决了农产品容易滞销的困境。其次,通过线上交易平台,城市生产的商品也能够以更为低廉的价格、更为顺畅的渠道抵达乡村,不仅满足了乡村居民日益提升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且扩充了新的消费市场,缓解了因产品相对过剩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最后,基于数字技术发展而创建起来的储藏、物流及电子支付体系等,改变了城市与乡村之间产品服务的交互方式,打通了城乡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数字技术赋能消费方式创新,实现城乡经济融合。在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数字平台为中介的数字化消费成为主要消费形式,进一步消融了城市与乡村的边界。首先,数字技术扩大了消费产品的选择范围。在传统消费过程中,消费活动深受地理空间因素的制约,受限于城乡之间的空间隔阂,城市与乡村往往以个体形式单独存在,缺乏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协同作用的因素。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打破了地理空间范围对交换活动与消费活动的制约,有效衔接供需两端,扩大城乡消费者选择消费品的范围。其次,数字技术为线上消费创造条件,并使线上消费成为潮流,其消费内容与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粘性不断增加。线上消费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成本,优化了乡村的消费环境,激发了乡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有助于城乡一体化消费市场的建立。最后,数字技术能够将城市与乡村消费市场的信息进行整合,在人工智能算法的推荐以及物流快速便捷送达产品的吸引下,城乡居民的消费热情进一步被点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人们逐渐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进行探索,城乡两端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持续增加,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促进经济更好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正在改写社会生活的现实图景,数字化生存构成人们新的生存状态,数字实践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新场域。以数字技术赋能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金晓,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