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步。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高等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日益显著。高等教育通过培养高质量人才,已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有力支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基于此,如何在乡村振兴中有效利用高等教育人才资源,日益成为一个关键发展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高等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的重要角色。乡村振兴需要多领域人才,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的源泉,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支撑。从教育发展实践来看,很多高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在课程中融入现代农业内容,对于培养新型乡村振兴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深入乡村,对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在技术推广方面,高校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为乡村提供了有力支持。许多高校依托科研力量,开发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技术,使其成为提升乡村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很多地方高校根据本地乡村的实际需求开展研究,为当地提供定制化的发展建议,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于构建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高等教育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通过精准对接乡村,不仅培养了一批有能力、懂乡村的专业人才,也为乡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保障。
高等教育在乡村振兴中人才支撑作用的发展原则
高等教育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立足于乡村的实际需求,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坚持需求导向原则,高校在开展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建设时,应对当地农村的具体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以此为基础设计出符合乡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而言,农业高校可以在不同地区设立特色农业学科,为当地提供定向的农业科技支持,有效填补当地的教育资源缺口。高等教育应结合乡村发展的动态需求,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乡村的具体问题解决中,从而实现学科资源和乡村需求的深度对接。高校通过需求导向培养的人才,不仅可以具备适应乡村环境的专业技能,还能够在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坚持需求导向还可以为高校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激发教师和学生开展农村经济等方面的研究,以此推动乡村特色产业优化。
在乡村振兴中,高校发挥人才支撑作用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更多是通过创新实践的模式。坚持实践创新原则,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可以建立“乡村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农村的生产建设,在实际场景中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高校的技术成果直接应用于乡村。此外,产教融合也是实践创新原则的重要体现,通过与乡村企业合作,高校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实践技能。高等教育还可以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创业项目”等创新性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乡村走上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实践创新,不仅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还有助于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在发展实践中,要注重通过政策激励,激发高校毕业生的留乡工作热情,同时为学生在乡村领域长期发展做好保障。当前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很多高校毕业生仍然倾向于城市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住房补贴等一系列支持措施,降低高校毕业生在乡村生活的成本压力,使学生更愿意在乡村长期发展。政府还可以将乡村基层岗位纳入职称评定体系,为乡村工作者设立相应的晋升机制。此外,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乡村发展等内容,为有意向在乡村创业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可以设立“乡村创业基金”,帮助学生获得乡村电商等创业项目的启动资金,鼓励学生通过创业创新实现多元化发展。地方政府和高校还可以联合开展“服务乡村的高校毕业生计划”,为回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社会支持,增强学生的归属感,通过返乡奖励政策等方式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高等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
基于乡村需求加强学科建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发挥高等教育的支撑作用,关键在于将高校学科建设与乡村需求深度对接,培养适合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农村发展需要覆盖多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上需要紧贴乡村发展需求,针对性地设置特色学科,在学科建设领域加强农村经济的比重,保证学生在校期间便获得适合乡村振兴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乡村产业服务。地方高校可以结合本地特色产业,设置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推动专业课程设置的“本土化”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还可以依托“订单式培养”方式,根据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开展人才培养,要注重多学科交叉,培养综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全面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复杂问题,为乡村提供更全面的创新发展方案。通过基于需求导向的学科改革,可以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为乡村提供更适合发展实际的高水平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开展实践教学。高校通过开展产教融合,可以将教学活动和农村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乡村实践。具体而言,高校可以设立“校地合作中心”,组织学生参与到农田管理等具体项目,直接服务于农村社会建设,提升学科建设综合水平,培育高水平乡村人才。同时,学生通过校企合作能更好地理解乡村产业的经营方式,通过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实习等活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农村实际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学习。此外,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能够深入体验农村生活,培养综合责任感,提升服务乡村的意识。基于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开展相关毕业设计等形式,以团队项目的方式为乡村发展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还能为乡村带来切实的智力支持,实现高等教育服务乡村的目标。由此可见,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将高校知识转化为解决乡村问题的具体措施,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能。
完善乡村人才培养综合体系。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激励高校毕业生扎根乡村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乡村工作环境相对较为艰苦,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在城市工作,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吸引人才留乡的激励机制。作为政府,要为选择在农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定向补贴等方式增强学生在农村工作的积极性。政府还可设立“农村专业人才培养基金”,为有志于乡村发展的学生提供学费补贴,并在毕业后设立“服务期”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乡村扎根发展。为提升乡村岗位的吸引力,要注重进一步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完善乡村人才晋升发展渠道。为鼓励有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创业基金的形式,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应针对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设立具体的扶持政策,开设相应辅导课程,为学生投身乡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乡村振兴中,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培养符合乡村需求的人才,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智力资源。在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推动更多高素质人才在乡村生根发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马雅玲,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